厦门卫生局长杨叔禹:推荐全市医生都看《心术》
▲杨叔禹(右二)在莲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看病
台海网7月2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鲍娜/文 张向阳/图)26日上午8点,一位大婶等在莲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是专程来找杨叔禹的,她“追随”了他三年。
那天上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厦门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主任医师在社区坐诊。上门找他的患者,和那位大婶一样,跟了他多年。他走到哪儿,跟到哪儿。
几年前,有个患者,跟着跟着,跟丢了,急得到处打听。当听说杨叔禹去卫生局工作了,他急得要哭,以为再也找不到他看病了。谁知杨叔禹告诉他,当副局长也照样看病,只不过每周一次。
现在,就是当了局长之后,杨叔禹依然坐诊。此前在医院,最近开始,每周五固定到社区。除了看病外,他还在社区收了几个徒弟,手把手带。
看病时,他总跟患者有说有笑,拉家常,说喝酒,说做饭,说晒太阳,说家庭。有很多患者,主动跟他握手道别;有位患者,刚开始还小心翼翼叫着主任医生,临走拍着他肩膀说“哥,我听你的”。
这个卫生局长,在厦门卫生系统力推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当医生要有人情味,要怀慈悲心肠,要有人文情怀,不仅关注病,还要关注得病的人。做一个有人情味的医者。”
虽然他也知道,现在的医疗资源很紧张,每个医生都这样很难做到。但这个局长上任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其中核心便是——关心“人”。
镜头1 “你不能喝酒了,烟也得戒”
“我糖尿病,你说我能喝酒不?”一位50岁的大叔,坐下就说酒。“尽量不喝,实在忍不住也得少喝,多喝不行。”杨叔禹很干脆。“哎哟,我跟你说,我有个朋友,查出糖尿病,然后跑到山里搭了个寮子,开荒种茶,每天粗茶淡饭,种了半年发现血糖还是没降。干脆不种了,回家又喝酒,喝了两三年,嘿,糖尿病喝好了。”“不要去相信这种事,我不信。你不要喝酒了。”“我都喝20年了,我喜欢喝酒啊。我部队出来的,爱喝啊。”“你做啥工作,几个小孩啊,家住哪?”杨叔禹问。“做装修,3个小孩,两个都已经成家了。以前负担重,现在好多啦。就住这隔壁,喏,那边拐个弯就到了。”“日子好过了,更要看着点身体,你这糖尿病可不能多喝酒。”“那我喝这么多可以吗?三五两白的。”患者用手比划着。“你不能喝酒了。你还抽了15年的烟,烟也得戒。”杨叔禹说。“成吧,成吧。握个手,哥,我听你的。”患者伸出两只手,杨叔禹赶紧起身,两人笑着握手道别。
镜头2 “很好很好,你这是优秀病人”
“杨医生,我三年没见到你了啊,我冲着你来的。”一位大婶刚坐下就冲杨叔禹说,“我是你的老病人,我到处打听你。知道你今天在这里坐诊,赶紧来了。”“哎呦,是你啊,我想起来了,你江西的吧?”“对对,三年前你帮我看了糖尿病,这几年都很稳定。我在家里还留着你当初开的中药方,一不舒服了就照着那方子抓药。”“你要拿个小本子,每天血糖自己测,在本子上记下来。”“有有,我每天上午打一小时乒乓球,晚上再散步一小时。”“很好很好,你这是优秀病人,生活很规律,要坚持锻炼。你这手臂上,怎么有个伤口?”“呦,前段时间烫着,老久了,都没愈合。”“血糖没控制好,伤口就不容易愈合。皮肤有伤口的时候,更要控制好血糖。”
镜头3 “一般感冒,我不主张吃药”
“以前我不太敢上社区,怕社区医生水平不够。”一位大婶对杨叔禹说。“别小看社区,这几位可都是硕士以上。他们先把你病历整出来,开了药方,再拿给我看。”“呦,你是他们导师吧,像《中国好声音》那样,选手先唱,导师再给指导。”“没错没错。他们都是有相当水平的医生。”“我有糖尿病,感冒很头疼,不知要吃什么药啊?”“一般感冒,我不主张吃药。感冒如果没发烧,注意休息,多喝水。早上起来,先喝一大杯。你整个人都处于‘缺水’状态,皮肤都干干的。每天都要注意补水。”“可我喝水会眼皮肿,睡前是不是不能喝?”
“你可以多吃些利水利尿的食物。比如每天抓一把薏米、芡实浸泡,煮饭时放一把下去一起煮着吃。”
对话
《心术》里有段话 每个医生都要牢记
推荐每个医生看《心术》
导报记者:我发现你给患者看病,不只是说病,还会问很多他们的生活起居。
杨叔禹:患者的生活起居往往与疾病有关联,所以医生要有人文情怀,不能只是看病,还要看人。
失眠、烦躁、抑郁,一检查生化指标都正常,但又确实影响生活。中医讲究“治未病”,更关注人的生活质量。睡不好,看似没病,却影响工作生活。这就需要人文关怀,去关心患者本身。
导报记者:电视剧《心术》热播时,你推荐给每个医生都去看?
杨叔禹:对,《心术》里有段话,做医生的三重标准:第一重治病救人,第二重人文关怀,第三重做病人的精神支柱。讲的就是医生要有人文情怀。
通过拉家常了解病因
导报记者:你会和患者聊很多,通过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病因。但现在大医院里,一个医生每天要看无数病人,只能用最快的速度望闻问切。
杨叔禹:的确,现在医疗资源有限,医生都那么看,到晚上也看不完。所以我们推动开展慢病一体化,慢性病由大医院专家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然后交给社区医生做日常管理照顾,这样全程都有人管。既减轻医院压力,又让慢性病人在社区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照顾。
导报记者:但很多人对社区医生不信任,感冒也要往大医院去。
杨叔禹: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社区医生的水平,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推出名中医到社区坐诊,目的就是要把病人往社区引。让患者相信,社区也有好大夫,专家到社区坐诊的同时还带徒弟,也能提高社区医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