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生有望摘去“紧箍咒” 多点执业仅需网上备案
本报讯(记者鲍文娟)记者获悉,深圳市卫人委正式将《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报送广东省卫生厅,一旦获批,深圳医生将获得“人身自由”,无需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属医院同意,便可在其他医疗机构执业,且执业地点数量不限。市卫人委要求,深圳各大公立医院在9月前上交本院细化方案,如果顺利,自由执业将在年底前在深圳铺开。
只需网站简单报备
作为广东省自由执业的唯一试点城市,深圳又再次吃了螃蟹。根据报省卫生厅审批的《深圳市医师多点自由执业实施细则》,已在深注册的医师,多点执业无须经过医疗机构的批准,也不用报市卫人委审批,只要在市卫人委指定的网站简单备案即可,且在深圳市范围内,医师多点执业不受执业地点数量限制。
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医政处处长廖庆伟说,此举取消了行政审批,还医生自由执业的行医权,在网上备案,公开医生执业地点、执业时间有利于加强自律,提升责任心。
廖庆伟介绍,全市绝大部分副高级以上医生集中在公立医院,人才结构呈金字塔状,人才很难发挥作用,而民营医疗机构医生的数量和医疗技术力量都相对薄弱,“改革是为了让医生通过自愿的方式走出去,到其他医疗机构发挥作用”。
公立医院医生执业人数仍寥寥
从2010年1月1日起,广东省开始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凡是具有副高职称且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可以申请最多3个执业地点多点执业。不过,试点工作开始的头一年就在深圳遇冷,到2010年末,全市只有1人申请获批多点执业。
起初之所以难,是因为根据2010年的试点方案,医生要到另一个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必须经由原来的医院同意,通常会限制在两个医院合作的框架下。而卫生和人口计生委到2010年末进行评估时,全市只有1人申请获批多点执业。这是一名退休医生李成荣,他是市儿童医院原院长,2010年他因年龄问题将卸任。但是医院申请帮助他延退,转任市儿童医院顾问。深圳民营医院远东妇儿科医院邀请他担任医院的名誉院长。
随后,卫生和人口计生委推出举措要求全市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要制定自己医院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制度,不允许拒绝自己管理的医生出去多点执业。而截至去年12月,3年试点期内,从市卫人委申请获批多点执业的医师只有36人。
不过,来自公立医院的医生则寥寥无几。在申请获批的36个多点执业的名单中,第一执业地点在公立医院的只有14人,且多是即将退休或延休的老医生。而其他的都是来自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生,占了总人数的六成。一座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普遍集中在公立大医院,深圳也不例外。据统计,全市公立医院的副高级以上医生共6100余人,其中正高级医生总数在1400人左右,这意味着并未刺激到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流动。
有助于发挥年轻医生才干
而记者了解到,一些公立医院的多点执业也多是在两个医院之间的合作协议下进行的。2009年8月,市二医院康复科与龙岗区南澳医院进行合作,市二医院康复科的医生在医院建立合作的前提下到南澳医院进行多点执业,康复科主任王玉龙也在其中。他表示,医师多了一个执业点,执业的范围扩大,时间也得到进一步利用。
在评价多点执业的政策时,王玉龙说,“这个政策其出台的导向性是意义深远的。现在医院里,很多人愿意当‘长’,不愿意当医生。”王玉龙说,因为“长”的资源更丰富,而将来多点执业后,这种利益均衡性被打破了,年轻医生个人发展不再仅依赖于仕途这条路了,而能够提高自身业务来发挥作用,“有一技之长,其他机构给的待遇可能更高,这产生的社会效益会发生变化。”
公立医院:多点执业先需满足医疗质量
而医疗资源较丰富的公立医院负责人对于医生多点执业持保守态度。据了解,优质医疗例如资源集中的市属公立医院一直人满为患,以市人民医院、市二医院、北大深圳医院等三甲医院常年远超设计门诊量。深圳医生的日均门诊量是全国平均医生的8倍,而在一些大医院,医生每日门诊量百来号人非常普遍。以市儿童医院为例,内科从5月份以来,每日门诊人次约2200左右,占全院的近一半,该科室所有医生全部安排在一线,实行三班倒,从早上8时一直到晚上11时30分。
深圳一家三甲医院的负责人在记者采访时则提出了实施中将面临的问题。他表示,多点执业有利于解决“找好医生难”、“看病难”,国家制定这个政策也是为了解决看病的公平性。但是他认为,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他认为,医生多点执业,首先要保证第一执业医疗水平的质量,深圳大医院人满为患,每个医生每日都超负荷工作,而大型医院医生除了诊疗职责,还有教学、科研的任务,此外还需接受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涉及到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