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女子精神病院住25年 病情稳定却不愿出院
病人多,床位不够,一些患者只能打地铺 河南商报记者 宋晓珊/摄
一些精神病人,已经痊愈,却还“长住”医院;而更多的精神病人,从未入院治疗,这个群体有6~7万人,约占郑州10万左右重性精神病人的2/3。
《精神卫生法》颁布两月有余,如何实现医院精神病人的流通依然无解。除了更多的细则解释出台,给已经痊愈的病人建立康复基地,或许是个“出口”。
案例
她在精神病院住了25年
广西藤县42名精神病人脱离监管,上演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这则新闻,住在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柳叶(化名)也有所耳闻。她今年53岁了,不太理解那些人为什么要离开。
天气有些热,她将头发绾在头顶,扎上粉红色的发饰,这是用哥哥给的零花钱买的,那些钱是她清醒时与家唯一的关联。
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下简称郑州八院)第八区,柳叶表现算是良好,基本痊愈,因此,她享有“特权”:经医生批准,可以拿着哥哥给的钱到工人路上的超市,买爱吃的茶叶蛋、卤肉等。
25年前,柳叶被父母送进郑州八院。在此之前,她有在财政厅工作的父亲,有在北京收获成功的哥哥。如今,父母已故去,她小时候住的房子也被父亲单位收回。
1993年前后,单位里与父亲交好的叔叔,曾经接她出院,并带她住进了一家小旅社。在陌生的环境里,柳叶惶惶不可终日,第13天,病情稳定的她逃回郑州八院。
她熟悉这里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中午饭后睡会儿觉,下午2点起床;晚上9点入睡。
在精神病院的25年里,这是她每天的生活状态,而她的人生终点也早已划定——在精神病院离世,一如在她之前去世的几名老病友。
现状
病症得到了控制,还在医院住着
一扇浅绿色铁质大门,是郑州八院第八区病人与正常人的隔离线,无论进出,都要得到医生许可,且进出后,守门医生立刻落锁。
第八病区主任刘俊德说,病区有90多个病人,只有70张床位,没有床位的病人只能和有床位的病人挤在一张床上,或者打地铺。
病区里有十几个病人是“长住”户,一住二三十年者大有人在,少的也有住两三年的。此外,还有30多个属于流浪病人,因为找不到家,福利院又不接收,只能暂时留院。
其中大多数人的病症已得到控制,可以出院,却一直没有出院。原因很多,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属拒绝病人回家。比如一个病人在犯病时,杀死母亲,现在他的哥哥、姐姐们全部拒绝接受他,“再出事了,谁负责?”
另外,一些流浪精神病人,经过治疗病症缓解,但是因为智力问题,不知道家在哪里。有的曾被送进福利院,可是因为在福利院里与人打架,被认为有攻击性,于是又再次回到医院。
刘俊德认为,长时间住在精神病院的病人,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公共医疗资源。
担忧
未治疗的精神病人更让人担心
从未经过治疗的病人更让人担心,刘俊德介绍,前段时间媒体关注的“饥饿娃娃”的母亲就属于从未到医院医治的精神病患者,家人也从未带其去医院治疗过。
很多家属不愿意将家里的精神病人送往医院,是怕对家庭有影响。郑东新区一办事处民政所的工作人员说,从他们辖区统计的数据来看,接受政府帮扶的精神病人共7人,其中有2人是从郑州八院出院的,在家接受药物治疗,“政府有补助,病情控制得也好,但也有一些病人不愿意上报办事处,怕别人知道家里有精神病人,影响不好。”
即便家人害怕,一些精神病人也确实影响了周围的人。有市民向记者反映,近日,顺河路一个小区每到下午总有男子的吼叫声,曾吓哭路边玩耍的小孩。
在小区里长期居住的人都知道附近住了个精神病人,但不知道是谁,在哪个楼里住。“平时不喊不叫还好些,怕就怕在哪天出来伤人。”小区居民王女士说。
但也有市民表示,只要不出事是不愿意管别人闲事的。
困境
郑州2/3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未接受过治疗
在业界,一个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中国有1000多万重性精神病患者。刘俊德说,1993年后,郑州没有再作过精神病流行学调研报告,只小规模地做过一些样本调查。郑州几名精神病方面的专家称,粗略估算,郑州目前约有重性精神病患者10万人,入院治疗的有1/3,2/3的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
刘俊德说,每年到八院就医的病人中,门诊和住院病人约2万左右,其中包括那些多次来医院看病的病人,即便有患者去外地看病也只是极少数,“剩下的病人就是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的。”
对于更多的家庭来说,经济问题是一大难题。在郑州,精神病是按照慢性病进行救治的,一般来说,新农合能报60%,省、市医保报销80%。
而实际上这是理想中的数据,医保报销有诸多困难。首先,医保报销需要医院限行垫付,因此,一旦达到政府给医院的固定金额后,医院就不愿意再接受医保治疗了,此外,单次治疗费用以及治疗天数也有一定限制。
问题
《精神卫生法》难解现实难题
今年5月1日,《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除非有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否则精神病人住院实施自愿原则,同时住院病人符合临床康复条件且本人自愿出院时,应当允许出院。目前,该法实施已经2个月,精神病院里困难依旧。刘俊德说,如果患者愿意出院,但家属不来接,谁来承担医疗费?此外,病人出院后,不按时服用药物,导致疾病复发,发生事故,又该谁承担责任?
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积压在精神病院的“长住”人口,不会减少。刘俊德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不能仅依靠医院,而是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在他看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卫生法》实施后,要尽快出台相关的细则解释或者地方法规。
出路
建立康复基地
给精神病人找“出口”
郑州八院副院长胡雄说,在现实中,即便精神病人痊愈后,也没有很好的“出口”。
之前,郑州市也提出过开办日间医院的想法,主要针对症状已经消失,但是仍然需要服用药物控制病情的病人。具体做法是,这些病人白天在医院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晚上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因为没有企业、资金的支持,此想法最终未能实现。
一些城市的操作经验可以借鉴,如北京,当地为精神病人建立了康复基地。病人入院后,根据病情,先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行为能力、情绪与兴趣以及劳动能力的培养。经过以上综合康复措施的训练,以自愿和选派的形式,将一些病情稳定、身体素质好、有特长的康复病人选送到康复基地,在那里负责生活管理、环境保洁、农田耕作、畜牧养殖、果园、菜园、林地管理、制酒等多项工作,并辅以多种娱乐活动。
康复基地的建立,实现了产品自足、创收、节余、扩大再生产、改善疗养环境,也能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