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复旦学者4年潜心研究 解开"干扰素-α"治肝炎之谜

2013-07-08 09:22:40文汇报admin查看次数:1166
    东方网7月8日消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员率领课题组李建华博士等,历经4年多潜心研究和探索,终于找到用于治疗肝炎的药物“干扰素-α”通过促使细胞分泌的“外体”所携带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和核酸等分子,在细胞间传递后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新机制。该发现对开发治疗慢性乙肝和其它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新药有重大意义,该成果于昨天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

  据悉,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而其中“干扰素-α”是国际权威组织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最早批准的用于治疗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尽管医学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发现和证实了“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但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仍有许多不解之谜。

  “外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出的大小介于30至100纳米间的微囊结构,它在细胞间的通讯中有重要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发现,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外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促进肿瘤生长或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但“外体”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到底有何作用,迄今未有研究结果。

  肝脏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固有免疫功能的器官,由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肝实质细胞也称为肝细胞,是乙肝病毒活动、复制的唯一场所。非实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连接、支撑肝细胞。袁正宏课题组研究发现,在肝脏中,肝非实质细胞中的主要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竟会分泌“外体”,并且在“干扰素-α”的诱导下,分泌出的“外体”通过特定的方式转运到易受到病毒感染的肝细胞中后,会冲锋陷阵拼命抵抗或清除乙肝病毒感染。

  为进一步探索其中奥秘,袁正宏课题组发现,经“干扰素-α”处理的肝非实质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所分泌出的“外体”除可抑制乙肝病毒外,还具有抵抗丙肝病毒、鼠肝炎病毒和腺病毒复制、侵袭的本领。不仅如此,“外体”中的抗病毒分子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本领更强,它们好比是在免疫军工厂制造出的一种先进的火力十足的武器,所向披靡,迫使病毒难以发生施展“法术”,无法“变异”出能对每一种“外体”抗病毒分子都逃逸的本领,因而“干扰素-α”诱导细胞分泌的“外体”,具有广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68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