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校园健康 >> 查看内容

爸爸,其实我不想嫌弃你

2013-04-11 10:54:38海峡导报admin查看次数:1921

      孩子上了学,融入了那个“小小社会”,总难免要相互比较,话说,“一山还比一山高”。自家的孩子遇到比自己家境好的同学“心里不是滋味”,那都是常见的事。如果因为这样,孩子心里受挫了,那该怎么办?如果因此孩子还“情不自禁”地嫌弃起父母不够有权有势,那又如何是好?

      讲述

      我忍不住跟爸妈发脾气

      小辉(化名,厦门某中学初三男生)

      从小,爸爸妈妈对我的好是无可挑剔的,他们总是把最好的都给我,我也知道,我爱他们,我也该感恩。

      但是,自上初中住校以后,我发现自己和同学之间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视野方面的差距,都越来越大,我甚至开始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那时起,我总会在心里埋怨爸爸为什么这么无权无势,为什么不能像别人的爸爸一样有出息。

      渐渐地,这种可怕的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觉得自己很可气,但却总是控制不住,爸爸,其实我也不想嫌弃你……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初一刚开学那天,同宿舍一个同学的老爸送他来。他老爸开着大奔,穿得很体面,临走前还给他留下一大沓钱,连老师见着他爸爸都显得特别客气。那时候,我看着站在自己身边显得很寒酸的老爸,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后来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位同学的那些名牌衣服总是一茬接着一茬地换,有时候和我们溜出去校外吃消夜,也都是他掏的钱,就连他追的女生也没有一个拒绝过他,还有许多男同学也都愿意和他称兄道弟。

      有时候,同样是和他走在一起,我觉得自己特别没范儿,对他好的那些女生对我爱理不理,其他男同学对我也不那么热情,我知道,就因为我家里没他家里那么有钱,所以他们歧视我。

      偶尔宿舍“卧谈会”,听他说起自己出国玩过,或者家里给他买了什么东西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嫌弃自己的父母收入少,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明明知道这样的想法不对,但回家以后,还是会忍不住跟爸爸妈妈发脾气。

      有一次,爸爸又像往常一样,兴致勃勃地带着我要去一家常年打折的店里买衣服,我突然就觉得很烦,冷言冷语地问了他一句:“就不能给我买件好点儿的吗?”当时,我发现爸爸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后来,我也觉得很后悔,毕竟爸爸每天起早贪黑在厂里上班也很辛苦。

      其实我不想这么不孝,可是,有时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我该怎么办?

      点评

      寻求“自我同一感”的表现

      巨东红(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关注度会从内向转为外向,具体说来,也就是其心理会从关注自我转变为关注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时候,他们会开始寻求“自我同一感”,包括“现实我”、“理想我”和“别人眼中的我”这三者是否一致,从而开始在意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案例中的小辉在上初中之前,可能并未太多地关注到外界,但上了初中之后,当其心理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外界的刺激也促使他所关注的事物开始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受到当下国内整个社会物质高于精神的评价标准的影响,小辉就“情不自禁”地用成人的评价体系去审视自己。但他得到的答案其实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小辉所说的“我知道,就因为我家里没他那么有钱,所以他们歧视我”的结论只是他自己用成人社会的眼光,去归因得到的主观感受,导致他觉得是因为物质方面的不丰富才阻碍了他的人际交往,甚至于还会影响到他的人格尊严。

      充斥着这种评价标准的环境,也同样造就了小辉的自卑感和虚荣心。而自卑和虚荣又进而让他更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同时促使他加倍关注“别人眼中的我”,所以他“不是滋味”的感觉会越来越强烈,强烈到开始埋怨起自己的父母。

      但从小辉纠结的心理看,他的心理成熟度和同龄人相比是相对较高的,因为他会从道德层面去审视自己,告诉自己埋怨父母的做法是错误的。

      而从心理学方面看,道德层面属于“超我”的部分,行动方面属于“自我”的部分,两者经常并不一致,只有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才会用“超我”来约束“自我”,让“自我”更理性地发展。

      支招

      清晰目标 靠努力改变未来

      要想不再埋怨,小辉自己首先要认识到,物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是否富足,不在于其物质的富裕,而在于其精神方面是否富有,在于其人生价值是否得以体现。

      再说,小辉自己也能体会到父母对其无可挑剔的爱。要知道,爱是用金钱和物质都换不来的宝贵财富,为什么不拿父母对自己的爱去和别人比较,而要取而代之以物质呢?

      从另一方面讲,青春期的孩子看事情的眼光及分析事态的视角都比较单一,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引导,告诉孩子对物质应有的正确感受,培养孩子更为合理的价值观。并让孩子知道,抱怨并不能改变现状,若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唯有化怨气为动力,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达到。

      告诉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不但能让爱他的父母也过上更好的生活,还会让从前歧视过他的人对他另眼相看。

      因此,孩子克制自己埋怨父母的办法,也就是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往前奋进。

      从本期案例看,小辉的“超我”意识总会在其“情不自禁”埋怨父母的同时敦促他反思自己的行为,这说明他对自己是有高要求的,这样的孩子如果设定了积极的目标,找到了足够的动力,就一定能做得很好!

      不过,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想法,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在发达国家,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而在中国,由物欲引发的异化作用早已影响到每一个人,包括尚且还身在校园围墙内的学生。所以,要想改变这一代千千万万个“小辉”的价值观,还得从社会大环境着手。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3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