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式”垃圾站首次亮相厦门医院
中山医院投入使用的新型垃圾站
近一段时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后勤保障部的一系列“升级改造”举措,包括现代化垃圾站的启用,用水用电等的完善,充分体现了医院后勤支持保障及突发应急体系建设的大幅提升,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的管理,正是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陈芳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垃圾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堆放着各大楼积聚而来的生活垃圾,在露天环境下,臭气飘散、污水横流,如今已焕然一新。新的垃圾压缩站日前正式投入使用,矗立在医院靠筼筜湖一侧,空气中再也闻不到臭味,地上也没有污水流过的痕迹。
“和旧的棚式垃圾场相比,新型垃圾站的配置可谓‘别墅’级别。”中山医院后勤保障部余兴华副主任介绍:“新垃圾站采用的是摆式连体流动式垃圾压缩装置,内部通过连体水平移动垃圾压缩设备,在封闭状态下完成垃圾压缩收集和集中储存一体化处理,污水则流入地下专门的污水管道,处理完毕后由环卫部门的专用拉臂车进行封闭运输,有效杜绝了原来‘走一路臭一路’的现象。”
据了解,中山医院每天的生活垃圾大约有60桶,都是靠人工运输集中到垃圾站,再由环卫部门运走,在运输过程中,垃圾可能会掉落或是污水从垃圾车中流出造成二次污染。新的垃圾站建成后,60桶垃圾一个车厢都装不满,运输也都靠机械封闭式压缩运输,避免了垃圾的二次污染。余副主任还告诉记者:“中山医院是厦门第一个使用该新型垃圾站的医院,且新型垃圾站的年均花费和传统的人工处理垃圾站基本上无差别,花同样的钱,使用新型垃圾站,让医院的环境更整洁、有序。”
新型垃圾压缩站的启用,是中山医院今年开展“增效节支”活动,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保障能力的一个缩影。中山医院副院长梁敬兴介绍,随着医院规模扩大、医疗水平提高,医院对后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疗,是后勤保障的重要任务。中山医院后勤保障部从“增效节支”的理念出发,对水电系统进行“升级”,并通过改造、修缮诊疗场所,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节能灯取代白炽灯
节能50%
更换传统的白炽灯,以节能灯来代替,是中山医院“增效节支”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梁敬兴副院长透露,目前中山医院已“彻底消灭白炽灯”,预计全年可省电50%以上。而且,中山医院还给高层电梯安装了节电器,预计可节约40%的电能。
医院淘汰了门诊、病房区域很多直烧的开水器,以新的节电开水器取而代之,水烧开后保温时间长,不会反复开滚,既节能又安全。
节电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给全院中央空调加装冷凝器清洗装置,提高空调工作效率,预计能节电10%。
中山医院的中央供热系统原先是烧柴油与太阳能相结合,现在已改为空气源热泵与太阳能相结合的模式,更加节省能源。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山医院的发展,医疗用电量越来越高,加之不久后内科大楼的启用,用电负荷会随之增大,医院原本的两回电路供电已无法保证将来的正常用电及安全用电。为防患于未然,医院增加了第三回路供电,今后将分段运行,全院用电安全将达到一级(最高级别用电)。梁敬兴副院长说:“这两天,医院总配电室进行了3个回路备投的实验及第三回路投入供电自备工作,已完成了用电突发应急体系建设。”
气动压力冲水
马桶省水1/3
中山医院日均门急诊量近8000人次,洗手间每天的用水量非常大。为了节水,医院为马桶更换气动压力冲水配件,原来冲一次水约用水9升,现在不到6升,能省水1/3。
医院里人来人往,公共区域的水龙头被视为“病菌集中营”。以前使用的都是旧式水龙头,有些人用完水就不愿再碰水龙头,导致“长流水”现象,造成浪费。目前,医院已经将公共区域的水龙头全部更换为感应式水龙头或脚踏式水龙头,一人用完后自动关闭,既卫生又避免了浪费。
梁敬兴副院长说,后勤保障部还建立了水表每日查看登记制度,一旦发现用水量异常增多,就会及时排查地下水管,发现问题尽快处理。
精细化管理
更加科学规范
“在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使用了大量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虽然最初的投入会稍大一点,但从长远来看,好处很多。”后勤保障部副主任余兴华还告诉记者,下一步医院准备建造连接医院各大楼间的连廊,在雨天时,连廊可以使病人和医务人员转换各大楼间避免风吹雨淋。
据记者了解,为确保医院全面、高效、可持续发展,年初,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提倡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增效节支”主题活动,号召全体职工在确保医院各项安全的前提下,厉行节约,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吨水、每一张纸做起,减少不必要支出,形成增效节支的良好氛围,提高经济运行效益,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医院”和“管理精细化医院”。
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说:“最近一段时间,医院后勤保障部的一系列‘升级改造’举措,体现了医院基础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则有利于整个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为病人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