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污染最严重十城市将开展健康评估

2013-03-04 15:30:53厦门晚报admin查看次数:906

   2013年伊始,中国一度出现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尤其关注空气污染治理。昨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透露,中国疾控中心计划在全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开展健康评价研究,计划3年投入约五六千万元。

我国长期没有研究PM2.5

   王宇介绍,PM2.5已进入人们的视野,但PM2.5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研究。

   人们被笼统地告知,PM2.5有害身体健康,但究竟不同构成的PM2.5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不同暴露时间、不同浓度对人体的影响有何不同从来没有科学的研究数据支撑。王宇介绍,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个阶段PM2.5的构成是不同的。如北京的PM2.5和南方城市的PM2.5,有可能数据相同,但因构成不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绝对不相同。中国的雾霾跟国外的雾霾构成不同,因此,尽管发达国家有相关的研究数据,但中国不能照搬。

   将基于数据建立健康预警

   王宇介绍,中国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将深入PM2.5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展开对病人的调查,同时大量收集资料,包括环保、气象的相关数据,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经过科学研究和分析,完成基础研究。

   研究将主要包括室内PM2.5污染研究、人群PM2.5暴露水平研究,从而得出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建立的PM2.5健康预警平台,可用数据说话,详细告诉人们何种污染程度,要如何计算暴露时间,避免健康受影响。如PM2.5到了多少数值的时候,患有哪一类基础病的患者要怎样避免,这是被动的方面。

   从主动的方面,在判定PM2.5污染比较严重的时候,将提前预警,建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比如建议大家把取暖的温度降低少许,减少排放,整个城市将能够避免重污染的情况。

   据了解,早在2011年,有关项目已展开申报,但至今项目迟迟没有动静,资金成为最大的难题。 (综合京华时报)

   >>>链接

   吸入的PM2.5最后去了哪儿?

   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在呼吸道沉积的部位各不相同。大于5微米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一般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而小于2.5微米的,也就是PM2.5,75%都沉积在肺泡内。不过,当颗粒特别小的时候,比如小于0.4微米,虽然也会进入肺泡,但不会沉积,可以比较自由地随着呼吸排出体外。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颗粒物的大小在进入呼吸道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比如吸水性的物质,在深部呼吸道中遇到温暖、湿润的空气时就会因吸收水分而变大。

   当然,呼吸道也不是任由颗粒物入侵的,它有一套自己的防御系统。

   首先,鼻毛可阻挡95%的10微米以上颗粒物。其次,已经进入人体的颗粒物,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者擤鼻涕可以排出体外。当然,也可以利用气管内的黏液-纤毛系统,通过纤毛运动,把颗粒物推送到咽部,然后或者吞到胃里,或者咳痰咳出去。

   如果颗粒物已经进入肺泡,那么清除工作就要由肺部的巨噬细胞来承担了。巨噬细胞会先吞下颗粒物,然后经过黏液-纤毛系统排出去,另外它也可能进入淋巴系统或肺部的血液系统,然后在身体里重新分布。

   【相关新闻】

   代表委员热议“土壤污染数据是国家机密”

   日前,环保部以“国家机密”为由不予公开土壤污染数据,昨日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形成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蒋平安:单纯公开数据恐会引起恐慌。最好对社会进行区域性、综述性的信息公开。而超标数据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预警政府尽快对污染土壤做生物改良。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土壤污染调查的数据,不能笼统地冠以“国家机密”之名,什么都不公布。不公布也要说出原因,比如未全面了解情况、调查还不成熟等,因为这个(调查)花了纳税人的钱(10亿元),“你凭什么花了我的钱,不给我信息呀?”

   全国政协委员左宗申:这是相关部门在故弄玄虚,将本应该公开的内容神秘化,“不公开这个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工作上的一些失误。土地质量有什么好保密的呢?这根本不是什么国家机密。”

   (据南方都市报)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76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