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疾病将二次报销最少报50%
今年出台的“十二五”医疗改革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医改重点有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健全医保制度;二是巩固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三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第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卫生部应急办公室主任、医改办常务副主任梁万年就“十二五”新医改趋势进行了解读。
实际报销比例提高,让百姓受惠
梁万年介绍,前三年的医改,我国建立了全民医保,构建了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险网,参保率超95%。
今后三年的重点是努力提高老百姓的报销比例,尤其是在实际报销上下工夫。卫生部相关部委正在研究相关政策来控制政策范围外的项目、耗材、药品,让老百姓的实际支出比例降低。
重大疾病,可享受二次报销
今年20种重大疾病已纳入重大疾病保障。梁万年透露,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重大疾病保险的意见,明确提出老百姓生病后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如果还是有较高的负担,再通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基金拿出一定的比例,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设立重大疾病保险基金,开始二次报销,最少能报50%。
梁万年说,重大疾病报销不是按病种而是按费用来决定的,就是说,不管得什么病,只要达到一定的费用就能报销。但各地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详细的可操作方案。
新基药目录,年底将公布
梁万年说,在基本药物制度方面,今年底将公布2012年版的基本药物目录,现在相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开展这项工作。
过去国家基本药物有307种,各个地方在此基础上增补。今年,基本药物在数量和结构上会调整完善,其中有一个重大变化,307种药物的基层版今后可能就没有了,仅有一个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然后进一步规范地方的增补行为。基本药物制度所规定的采购制度、招标制度、配送制度、使用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医保对医院支付,将从后付变预付
梁万年说,公立医院今后改革的重点是支付方式改革,医疗保险对医院的支付方式,总的趋势是从后付变成预付。
支付方式的变革会导致各类医院战略定位的变革,医院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如何形成有效的医学联盟,整合医学将摆在我们面前。要形成一个责任体、利益体,上下联动,真正使病人形成有序的医疗,改变现在的无序医疗,形成纵向利益共同绑定的医疗联合体。
让基层医生光明正大赚钱
梁万年说, 调动医生的积极性,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的建立将是重中之重,否则改革难以为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因为医生是高风险的行业,没有节假日和黑白天。但是我国医生的平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同级别的医生收入水平差别也比较大,需要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让医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光明正大地赚钱。
现在的绩效工资制度没法调动积极性,有些省份已经突破了,把活的部分变成70%、50%。“干得好的医院,收支有结余可以设置一些奖金,奖励骨干医生、院长,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活力。”
梁万年说,药物收入将逐步取消,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提高医生收入迫在眉睫。
【相关新闻】
两岸医疗交流 厦门建“戏台”
本报讯(记者 苏奇 通讯员 林赐文)昨天,为期3天的第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闭幕,厦门市医学会、《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及台湾财团法人厚生基金会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汇集三方资源在厦门建立海峡两岸医疗产业合作基地,共同推动两岸医疗事业发展。
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医管信息化创新平台、两岸旅游医疗照护平台、跨海峡紧急医疗合作机制、医疗项目融资平台、举办医院管理培训、开展医院管理咨询与合作以及组织医院考察交流等。
厦门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洪丰颖说,海峡两岸地缘相近、文化相似,在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具有共性。近年来,两岸医疗业界交流日益频繁,但多由民间自发,尚未出现统一的交流平台。为实现两岸医界合作的规模化、体系化,合作基地项目应运而生。
合作将立足厦门窗口,由厦门市医学会提供培训与合作基地等软硬件资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与台湾厚生基金会分别组织两地医疗产业进行深度交流对接。
洪丰颖说,合作基地签约后,将在院长职业化培训方面起步,两岸院长可实现“高层对接”,就医院管理、成本控制、健保服务等方面交流经验。两岸旅游、投资者需要紧急医疗照护时,将可享受到更多便利。
□文/记者 苏奇 通讯员 吕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