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人争敷三伏贴 中医院差点“中暑”
昨日恰逢“中伏”,中医院迎来“三伏贴”人流高峰。
医院候诊走廊也是人满为患。
【核心提示】
昨日恰逢“中伏”,中医院再度迎来“三伏贴”人流高峰,紧邻中医院的仙岳路也压力重重。据医院统计,昨日有6000多人次到中医院敷“三伏贴”。
部分患者“头伏”已经敷过“三伏贴”,“第二贴”时减少划分穴位的步骤,省了不少时间;不过,对于小朋友来说,贴药膏被误解为打针,儿科病房里哭闹成一片。
周边道路拥堵
医院取消停车费
昨日上午10时许,记者赶往中医院时,医院门口的仙岳路已十分拥挤,成功大道中医院出口处车辆通行缓慢,不少车辆在成功大道上排队。而台湾街路段受到仙岳路辐射影响,也出现交通拥堵状况。
中医院停车场已经取消收费,以加快车流通行,甚至在门诊大厅门口划分多个临时停车位,供前来就诊的市民免费停车。记者从金山派出所了解到,后埔警务队在当天组织10多名警力,分别在仙岳路、金尚路疏导交通,在中医院内巡查,防止发生意外。
根据110指挥中心统计的数据,早晨9点开始,中医院周边在1小时内连续出现4起刮擦事故,给通行造成不小影响。
门诊大厅排长龙
“第二贴”省时间
据了解,从上午9点开始,中医院门诊大厅就出现排长龙的现象,等待挂号的人群一度排到了门诊大厅外。一直到11时许,人流才渐渐减少。民警和中医院保安不断地巡查,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
记者在中医院针灸科看到,虽然排队的患者很多,但相对于“头伏”的“第一贴”,“第二贴”减少一个选择穴位的步骤,省去了不少时间,患者敷药的速度大大提高。
提醒:据中医院针灸科的医生介绍,在“头伏”敷“第一贴”时,患者需要先经过医生诊断病情、再标记穴位、敷上特制的药膏。“中伏”敷“第二贴”时,敷过“第一贴”的患者皮肤上已经留下印记,医生不用再选择穴位,只要再标记一下穴位,很快就能贴上“第二贴”。
贴药膏被误当打针
小朋友又哭又闹
“三伏贴”仅是皮肤用药,对于害怕打针吃药的小朋友来说,更受家长青睐。据中医院统计的数据,“三伏贴”儿童患者占了约三分之一。
记者在中医院儿科看到,用过贴纸扔了满地,小朋友的哭闹声响成一片。10多名医生护士手不停歇地为儿童标上穴位,按照“寒、热”两种症状敷上药膏。
相对于成人患者的“三伏贴”,儿童患者的“三伏贴”划分更细。儿科主治医师田志伟介绍说,传统药膏有一定刺激性,儿童皮肤比较娇嫩,贴上传统药膏会感觉不舒服,容易自行扯掉。他们特地炮制了比较温和的“三伏贴”药膏,分为“清滞贴、温脐贴、温炙膏”三种,专门用于儿童。
田医生介绍说,其实,儿童专用的“三伏贴”贴在皮肤上,只会有冰凉和温热的感觉,小朋友们出于对打针吃药的恐惧,将贴药膏误会是打针,所以刚贴上药膏的时候都会哭闹,等走出医院门口,小朋友们又会恢复正常情绪。
提醒:儿童敷了“三伏贴”后,一天内最好不要洗澡,海鲜、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最好别吃,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六千人敷“中伏”
“末伏”将延续高峰
“三伏贴”属于中医“时间医学”的范畴,分别在“头伏、中伏、末伏”三个特定时间,采用特殊药物,在特殊穴位用药。也就是说,患者需要在“头伏、中伏、末伏”三个时间里连续敷药,才能形成完整的治疗。
据中医院昨日统计的数据,针灸科和儿科一共有6000余名患者接受“三伏贴”治疗,预计到“末伏”,中医院同样还会迎来“三伏贴”高峰,希望患者在“末伏”时安排好时间和出行计划,避免交通拥挤。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厦门本地市民到中医院敷“三伏贴”外,还有不少漳州和泉州市民特地赶来厦门治疗。
文/本报记者 程午鹏
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