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盲校推认养制度扶弱帮贫
每每弹起钢琴,吕文贵总是一脸幸福。
台湾惟一的私立盲校推动认养盲生制度,学校每位盲生由几百人来帮助养育,受到社会欢迎,从根本上帮助弱势群体。
商报记者 | 陈凌
“不管山有多高,信心的歌把它踏在脚下;不管路有多长,心中有爱仍可以走到云端……”台上的他们看不见世界,却能一边弹琴,一边动情地演唱着《眼光》。世界在他们心中永远光明,没有哪条路是黑暗的。
7月17日,身在台湾的记者眼前所见的是一派欢喜的情景。此景不止一次在台湾惠明盲校上演,让无数参访者为之感动落泪。作为台湾惟一私立盲校,台中惠明盲校校长赖弘毅对记者说:“56年来,我们坚持接收穷人家的盲童,并且坚持不收取分文费用。在学校教育下,这些孩子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这一条台湾盲童爱心教育之路如何走?又因何走得如此长久?用赖弘毅的话说:我们靠的是勇气和坚持。
创立 贫困盲生不花一分钱上学
赖弘毅在惠明盲校工作已有13年,他就住在学校里。别人看来,这是一项枯燥且需耐心的工作,他却总是一脸的快乐。
这份快乐源自学校创办人陈淑静的精神鼓励。赖弘毅介绍:“早期台湾特殊教育并不发达。受旧观念影响,台湾家长并不喜欢将有身心障碍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为了帮助这些盲童,当时,陈淑静女士在台北创办‘盲童之家’,她主动到平民社区去寻找盲童,白天将他们送到公立的‘聋哑学校’,晚上则带回‘盲童之家’。”
陈淑静很快发现,孩子们彼此沟通有问题。比如,视障儿童回家反映在学校挨打,可因看不见而说不清谁打了他。家长到学校找到打孩子的人,却因对方是聋哑者而弄不明白事情真相。也就是说,将视障者与听障者的儿童放在一起教育并不合理。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创办人陈淑静真的很勇敢,她毅然将台北房产卖掉,然后将‘盲童之家’迁移到台中大雅区,开始推行新的教育模式。”赖弘毅说,陈淑静坚持接收穷人家的视障孩子,且吃、住、教育完全不收费,全靠欧美一些盲人福利会及基督徒的救济支持。此即惠明盲校。
陈淑静今年已经80岁,在她看来,“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家庭与孩子身上,这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模式 向社会推行认养制度
1980年之后,惠明盲校不再接受欧美慈善机构的资助,完全靠在台湾募款维持。陈淑静同时萌生了一项爱心计划,学习美国做法,推动认养盲生制度来帮助这些盲童。
“具体做法是,根据自愿原则,每个认养人每月出资500元(新台币,下同)来资助一个学员成长,一个孩子需要几百人来共同认养。在台湾,助养的费用可以用以充抵税费。”赖弘毅介绍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学校不单做教育工作,还针对弱势家庭和孩子来做社会工作。
认养制度在惠明盲校实行20多年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目前,台湾共有27家特殊教育学校,惠明盲校是仅有的一所私立学校。该校目前共有123位盲生,有一部分是孤儿,也有隔代亲人教养的孩子,甚至有曾遭家暴的特殊个体。这里仅有20%学生是智能正常的盲生,即质优生,剩下80%的学生是重度或极重度的多重障碍者。
赖弘毅坦承:“台湾公办学校一年预算是1.25亿元,惠明盲校给出的预算是0.45亿元,除财政900万元的补贴外,学校每年都要四处募款。我们一路走来很辛苦,但一直坚持走下来,因为我们帮助的是真正的弱势家庭,孩子们过得很开心。”
【相关新闻】
盲校音乐教育发掘盲童智能
记者了解到,惠明盲校最大的特色是音乐教育。
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却为什么要偏重这项教育呢?赖弘毅解释说:“这是因为发觉孩子眼睛看不见,但他们音感却特别好。借由音乐教育来帮助孩子,会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在视障儿童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吕文贵就创造了奇迹。吕文贵是排湾族人,家住屏东三地门,因早产造成视障和重度智力障碍。白天,爸爸妈妈都在山上采水果,他只好跟原住民的阿嬷一起生活。吕文贵刚来学校的时候,陈淑静发现他只会在树下上厕所,便慢慢地从上洗手间开始教起。后来发现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有良好的音乐天赋,老师也有意识地教他往这一方面发展。现在,吕文贵成了学校金光闪闪的“名片”,他会用钢琴、小提琴、直笛、爵士鼓等10种乐器表演,还钻研起锯琴来,可谓多才多艺。
赖弘毅说:“有的时候,外面老师对我说:你们的孩子太优秀了,他们比正常孩子还容易教。我想,是因为音乐让他们的智能得到了深度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