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坚持“无声”义诊
因无法说话他用微微颤抖的手将意见写在本子上,再交给患者看
▲叶其良(左)正在新安洲为市民义诊。
他无法说话,却用微微颤抖的手,用心地将意见写在本子上,再交给患者看。就在本子的一来一往间,他已坚持义诊5年。他叫叶其良,已经年逾8旬,住在同安区祥平街道陆丰里24号。无论寒暑,他都在楼下为前来求医问药的人排忧解难,且只收取一点采药的费用。
失声老人坚持行医
冬日的早晨,寒意正浓。叶其良敏捷地将一张方桌、一把椅子从储物间搬出,摆放在楼下的空地处,开始了一天的中医义诊。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便是露天诊室;一个本子、一支笔,便是诊疗工具。叶其良用微微颤抖的手,用心地将意见写在本子上,再交给患者看。
据叶家人介绍,2007年,叶其良因为喉病被迫手术,之后只能依靠一根金属管进行呼吸,且从此不能发声。
多年以来,他都坚持为人义务治病。做了手术后,很多人曾劝他好好休息、安度晚年,但叶其良还是在自家楼下开起了这个“无声”的诊所。
从不主动收取费用
叶其良的行医经历,还得从他幼年时说起。
叶其良1934年出生于厦门港,过着贫苦的生活。1944年,他作为难民随家人回到同安。当年年底,叶母患病发高烧,但由于家庭贫困无钱医治,最终病死。叶其良便立下了学医救助穷人的想法。
从那时起,他便跟随父亲为人义务治骨伤。青年时,他又跟堂兄叶清水学习草药的使用方法,逐步精通了中药知识。此后,他义务或半义务地为群众治疗,主动为患者提供帮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跟随同安驻军四处义诊,救治了不少生病的农民。
50年如一日,他诊疗从不主动收取费用。即便患者主动给钱,他也只收一点采药钱。
最近三年的每周日上午,他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到新安洲凉亭为那里的乡亲义诊,分文不取。
同时,叶其良也为地方医疗部门积极提供研究中草药的样本。他曾与堂兄栽种了100种中草药样本,并无私地写成书交给同安卫生部门,推动了地方中医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