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来电话了
主持人:
陈心华 厦门晚报心灵版编辑
嘉宾:
王园园 北师大海沧附属学校心理老师、北师大心理硕士
刘平超 湖滨中学高级教师、今天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三种典型反应效果都不好
陈心华:家长最害怕的事情,恐怕就是班主任来电话了。
“你的孩子最近成绩有所下降,家长要多管管啊!”
“你的孩子这几天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经常跟同学讲话,你们可要好好教育一下他!”
“你的孩子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把人家鼻子都打出血了。你知道吗?”
相信每个做父母的接到这样的电话后,第一个反应都会觉得有些尴尬,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失职,自己有过错;紧接着,第二个反应会觉得很恼火,这个家伙真不懂事,尽给我惹麻烦;第三个反应是不知所措,究竟该怎么“管”孩子、“教育”孩子效果最好,心里一点谱都没有。
今天两位嘉宾均来自校园,身份既是老师,又是心理咨询师,天天接触孩子和家长,能否给家长一些建议?
王园园:通常爸爸妈妈接完班主任的来电,反应大约可以分成三种情形——
责骂。(口气生硬地)“今天你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了,说你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了,怎么回事啊?!”通常家长得到的回应是孩子撅起嘴巴,低头不语,或者干脆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不再跟你沟通。这时候,爸爸妈妈的火就更大了,却又觉得无奈而且挫败。
提要求。(刻意地用温柔的口气说)“今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跟同学讲话,以后不可以这样子啊。上课就是要认真听讲,不能跟同学讲话,知道吗?”通常得到的反应是孩子机械地点点头,接着把话题岔开。结果过几天班主任又会打电话过来投诉同样的问题。
讲道理。(语重心长地)“今天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说你跟同学打架。打架是不对的,万一把同学打伤了怎么办?反过来你被同学打伤了也要上医院,多痛苦!你在学校打架妈妈很担心呀。”孩子的反应通常是争辩,那是他先打我的!是他先说我坏话的!爸妈就继续说服,“你可以报告老师啊”。最后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
家长要当过滤器别当传感器
刘平超:以我的观察,绝大部分家长会做传感器,把班主任的压力和情绪接过来,放下电话转身直接就转嫁到孩子身上,并且加上自己的压力和情绪,所以说是双倍地发在孩子身上。班主任一番投诉,家长作为大人都感到很有压力,难以承受,更何况孩子?而且压力还翻倍了。
孩子会对班主任和家长都产生抗拒心理,表现不但不会调整,反而会进一步恶化。
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家长会选择做一个过滤器。家长要有这样的心态,接到班主任告状电话,不是“糟糕,麻烦来了!”而是“太好了!(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来了!”
“过滤器”一方面要耐心向班主任问清情况,凭着对孩子的了解,消化班主任这些信息,理解孩子的表现,给自己一段时间和空间处理好压力和情绪。等自己情绪稳定后才面对孩子,让过滤后能灌溉孩子、有益孩子成长的清水流向孩子,而把过滤出来无用的渣滓挡在自己这边。
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我负责
王园园:当孩子发生一些大人不期待发生的状况时,大人们总是急于给他们一些建议,改正他们的行为,却忘记了去发挥孩子自己的能动性。
放下班主任的电话,我建议家长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询问和聆听。在一种安全的氛围中,问问“你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的学习最近怎么样?”孩子的反应有可能令家长意想不到。有一次,一位家长接到班主任电话后,细细询问孩子有关校内打架的事件。孩子居然委屈得哭起来,讲出了跟班主任不同版本的故事。聆听只是为了让孩子充分表达,家长并不需要去评判谁说的版本才是对的,关键是我们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心灵故事的基础上才能影响和教育他。
刘平超:孩子情绪的疏导要充分。很多家长不会问问题,喜欢问“……是这样吗?”……对吗?“这类封闭式问题。要学会问开放式问题,让孩子的想法和情感有机会表达,给空间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
王园园:等孩子充分表达,家长依然把问题交还给他:“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如果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只要孩子开始思考,他就开始自我负责,开始发展他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了。
如果孩子依然把责任推给客观原因或他人,说明他还在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并没有开放自己,并不真正愿意重新体会或感受这件事。家长依然把如何解决问题的选择权交还给他:“真的是这样吗?你真这么想吗?”只有孩子自己愿意停下来想一想,愿意去面对时,这种改变才是有效的。一旦家长想控制孩子的行为,效果都不理想。
刘平超: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适合用故事还原的方法。“假如事情能重新来过,你会怎么做?你还会和他打架吗?”“以后再碰上这类事情,你会怎么做?”这时候,家长相当于扮演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引导孩子从事情中学习,调整认知。
文/福落伊得 图/矢玉四郎(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