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校园健康 >> 查看内容

好家长应该是什么样

2012-02-15 16:33:07生命时报admin查看次数:854

  编者的话:每个初生的孩子都是一块玉,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好工匠。从事多年家庭教育研究的尹建莉堪称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艺术家”。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她以一个专业工作者的学识,详细记述了自己16年的教子历程,告诉大家“面对孩子要做到‘有心’、教育孩子要做到‘无痕’”,才是教育最美妙、也是最有效的境界。本报记者近日专访这位教育专家,请她告诉我们“好家长究竟应该什么样”。

  做家长“四大基本原则”

  尹建莉的女儿很优秀,学习自然没得说,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好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上,她也表现出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不像眼下大家见惯了的90后“娇娇女”。经常有人询问尹建莉,教育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她的回答是,好家长有“四大基本原则”,掌握了这些原则,“老人溺爱孩子”、“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等理由都不能阻挡你培养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原则一:好家长多做榜样,少些说教。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空洞说教都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孩子不懂得掩饰,更会表现出对它的反感,甚至逆反心理。因此,如果你想有一个“好孩子”,只能以身作则,先做一个“好大人”。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这种教育方法:“我的小孩特别爱打人,我不知打过他多少次了也不管用。”正确的方法是,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沉迷于看电视上网,那么你自己先戒掉这些习惯;如果想让孩子对朋友包容友爱,自己就不要整天担心他们吃亏……家长的行为是孩子的风向标,千万不能对孩子严格对自己宽松。

  原则二: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如果孩子喜欢光脚在地上跑,不爱吃饭,你是不是会急得不得了,要马上改掉这个“坏毛病”?当孩子闯了一点小祸,你是不是就大惊失色讲一堆道理?其实,过多限制孩子大多来自家长心中的焦虑。不要老以为他们是“傻孩子”,他们火力很壮,之所以光脚跑是因为感觉不到冷;他们不觉得饿所以不爱吃饭,饿的时候肯定狼吞虎咽。给孩子多点自由,就会减少他们的逆反心理,避免性格扭曲。

  原则三: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只有不断的语言刺激,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所以家长要随时随地跟孩子交流,哪怕换块尿布也要对他们说出来,给他们讲故事、读古诗、听歌曲……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懈怠而错失机会。

  原则四:不要恐吓或对孩子太严厉。“哎呀,你怎么能这样啊!”“再淘气就把你关到小黑屋里。”这些恐吓的话只能带来孩子的不良情绪。同样,对孩子太苛刻,用严厉的表情教训、打骂他们都不可取。脑科学神经研究证明,早期不良情绪会严重损害儿童的智力。给他们一点犯错误的空间,一旦他们的双翅被捆绑,就不会飞得太远。▲

  做“听话”的爸妈

  在每个家长的眼里,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叫他往东偏往西,不让做的事他偏要去做。可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做出这些貌似不听话的举动,是否有他们自己的道理?

  尹建莉的女儿四岁时,一次带她去爬山,走着走着她突然趴在地上,四肢着地往前爬,尹建莉赶紧把她拉起来,教训她弄脏了衣服怎么办。时隔多年后,女儿告诉她,当时觉得既然是“爬”山,应该是四肢着地才对。女儿最后批评她:“大人就是经常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怪小孩不听话。”

  女儿的话让尹建莉心服口服: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听话”,其实对孩子不公平,因为“听话”就意味着让孩子服从自己,认同家长天然的权威,但孩子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很多并不都是错误的。好家长是会“听话”,能耐心引导启发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把“乖不乖”、“听话不听话”作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

  当“拉拉队”,而不是“裁判”

  一个孩子的个性如何,对他的未来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孩子自信满满,谦虚有礼;有的孩子却固执自大,甚至狂妄傲慢。尹建莉说,个性除了由遗传因素决定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哪个孩子很自负,是因为遇到的挫折太少,但尹建莉认为,很多自负的孩子都是家长批评出来的,因为一个人总要寻求心理上的各种平衡,那些外表傲慢自负的人,体现出的是内心深深的自卑情结。要想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人格,家长就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掌管孩子前途命运的“裁判”,武断地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而要把自己当作孩子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拉拉队”,即使他们犯了错,也永远支持、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比如女孩子喜欢自己挑衣服穿”,尹建莉说,这是孩子审美的最早萌芽,有些家长却把它想得很严重:这么小就知道挑衣服,以后还怎么得了?然后严格禁止,家长让穿什么就必须穿什么。这种武断的禁止往往会压抑孩子的个性,结果一个是导致逆反:你不让我挑我偏要挑;一个是屈从于家长的威严,越来越不自信,从不敢挑衣服到做任何事,都要听父母的意见或人云亦云。▲

  有些“爱”会害孩子

  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6个家长围着一根独苗的社会现状,让我们面对心肝宝贝时,往往以“爱”的名义,进入以下几个误区:

  动不动就责怪他人。孩子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小板凳,大人马上走过去安慰,一边哄孩子一边举手打那个“肇事者”。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却会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怪别人,对别人不宽容和报复。尹建莉说,她的做法是碰到这类事不要大惊小怪,安慰孩子的同时告诉他,你碰到了小板凳,它也很疼,你们互相揉揉就不疼了。

  不送学前班心里不踏实。越来越多的家长都知道,儿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很多学校也开设了学前班,让孩子早一点适应学校生活,提前学习一年级课程,但尹建莉并不建议把孩子送到学前班里。她说,好的启蒙教育应该是游戏式的,无拘无束、变化丰富,与生活相关联的。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可能会多认些字,学会一些英语单词,但当他正式开始上学时,会缺少新鲜感、发现的乐趣以及克服困难的兴致。

  捉弄孩子来取乐。因为觉得孩子可爱,故意去逗他,看到他害怕、担心、恐惧的样子,自己却哈哈大笑,这是有些大人常做的事。但这会让孩子分不清大人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损伤他们和人打交道时的自信心,大人高兴了,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6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