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专家解读禁止微博诊疗 谨防140字副作用
卫生部专家接受本报专访,权威解读“禁止微博诊疗”——
医生微博,谨防140字“副作用”
“江苏微博医生”、“扬子微博名医团”、“金陵微博名医团”、“解放军八一医院108名专家团”……据记者对新浪、腾讯微博的统计,目前省和南京市医疗机构中副高以上医生开设微博的有400多人,粉丝超过5万人。
然而,从1月11日起,许多媒体刊登的“一句话新闻”——“卫生部禁止医务人员微博诊疗”,在这些“微博医生”心中激起波澜,并成为春节期间的“微话题”。记者发现,近20多天来,一些原本互动热烈的医生微博明显沉寂了,有的则“只谈春晚、不谈病事”,让咨询的网民一头雾水。
“这个禁令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医生微博难免涉及诊疗话题,边界在哪?业余时间吃辛受苦开微博,会不会吃力不讨好?”扬子微博名医团成员、网名“查医生”的省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查小明发出一串疑问。
解铃还需系铃人。昨日,记者拨通了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的电话。
首次定位“传播知识不诊疗”
“‘禁止微博诊疗’这个说法,源自1月10日卫生部新年首场新闻发布会,我们的原话是‘不能’而非‘禁止’。其实,当时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回答得很清楚。可能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中国卫生十大新闻’发布上,对后面提问环节涉及的医生微博问题,报道得有点简略。”该新闻办同志向记者还原了现场问答——
有记者提问:不少医疗机构和医生都在网上开微博和病人互动,在促进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如涉及病人的隐私或者激化医疗纠纷等,卫生部是否注意到了这样的趋势?
邓海华回答:2011年是微博大发展的年代,包括许多卫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在探索利用微博传播卫生政策和医学科普知识,对于加强卫生部门和群众的沟通,特别是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就医知识,起到了很好作用。对微博还是要加强规范和管理,我们的观点还是以传播知识为主,不能通过微博来进行诊疗活动。真正看病,必须到正规医疗机构去就医。
可见,卫生部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设微博是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并首次给予“传播知识不诊疗”的明确定位。这也预示“微博看病”、“网上诊疗”等流行说法的终结。
“微博诊疗”为何不可取
集医生、官员、博主于一身的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助理、主任医师田向阳,微博粉丝8.3万。他在回复本报记者采访的邮件中说,医生微博相当于“导医小姐”,而不是“主治医师”,卫生部的规定就是防止两者职责混淆、微博医生“越位”。
他总结微博诊疗“不靠谱”的三条理由:从医师执业规则看,医生对病人的诊疗,必须是面对面的信息沟通过程。借助任何间接的传播媒介“隔空看病”,都不属于合法的诊疗,也无权作出处方行为。
从人体结构和疾病的复杂表现看,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症状;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会表现为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为相同的症状。而患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感觉主诉,很多时候描述得并不确切。仅依据“一面之词”,医生很难得出正确判断。
从诊疗的科学要求看,诊疗是身心合一的综合行为,医生不仅要询问病人的症状,观察其体态、颜色、气味、精神状态,还要触摸出现症状的部位,必要时需借助医疗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检验,会诊分析。通过微博诊疗,既不负责任,也不可行。
“卫生部的规定是对医生的保护。”拥有1.2万名粉丝、网名“江南医者”的南京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长松说,微博作为开放的交流平台,难免鱼龙混杂。他的一位外地同事,经不住病人苦苦哀求,开出一张“微处方”。可一个月后,病人找上门来,说“按方子下药,病吃重了”,非要他赔钱不可,闹得不可开交。“只建议、不诊疗,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田向阳提醒,医生对诊疗活动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如果“网上看病”造成不良后果,即便动机再好,法律也不会因为你使用的是微博,而网开一面。
同样,网上不诊疗对患者权益也起到保护作用。南京鼓楼医院感染科吴超教授说,曾有游医借助微博,“隐身”推销药品、器械和保健品,牟利骗财,让患者雪上加霜。
如何减少医生微博“副作用”
“医生在微博上讲话,要慎之又慎。”拥有6.3万粉丝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袁钟教授对本报记者说,由于医患地位不对等,医生的片言只语,往往成为病人的金科玉律。“有些年轻医生,有爱心、少经验,常在微博上直抒己见或草率判断,易使自己和患者陷入被动。”
这位曾经的大夫现身说法,建议医生微博要掌握“四不”技巧:一是只介绍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知识,不看病开药方;二是涉及病症判断,要列举出多种病发可能,供患者了解,不主观臆断;三是涉及用药,只说这一类疾病的常规用药,不直接推荐某一种药;四是涉及开药方,坚决拒绝,不能心软。“再有,万一说错话,要及时更正,诚恳道歉,不能强词夺理,败坏医德。”
“不要大包大揽,只当患者就医的指路人”——这是拥有3800名粉丝、网名“李田好大夫”的南京胸科医院呼吸二科主任李田的经验之谈。医者父母心,医生不能为自己和医院的功利去“经营微博”,违背为患者服务的初衷。
他说,当遇到患者咨询时,我会推荐多家特色医院供其自主选择,不搞“近水楼台”。遇到哮喘病患者,一般推荐去省人民医院;遇到肺重症感染者,一般推荐去南京军区总院;遇到肺间质纤化患者,一般推荐去南京鼓楼医院;遇到肺结核、肺癌患者,才推荐试试本院。“而总的推荐原则是,就近诊治”。
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脏外科主任顾海涛提醒,医生微博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切勿公开披露患者的姓名、病史、病情等医疗、家庭信息,避免侵权。
“媒体不应夸大和渲染医生微博的功效。”田向阳和袁钟不约而同地说,医生微博说到底只是健康咨询、医患沟通的一种便捷工具,而非治病的灵丹圣手。有病,还得上医院、看医生,不必对医生微博抱太大的希望。(记者 林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