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教辅书同质化严重 过半系“剪刀加浆糊”
“曾经有书商拿着书找我推销,声称可以给近一半的折扣,让我介绍给孩子们买,被我拒绝了。其实他们声称这些书是名校或名师编撰,其实多半是各处粘贴,所谓名师和名校也只是挂名。”在北京市丰台区当英语老师的李然告诉记者。
当下,许多教辅书换个封皮就写上新题型、新大纲字样,同质化严重,内容编辑沦为简单的“剪刀加浆糊”。换汤不换药地编教辅书只有一个目的掏走家长腰包里的钱。
复制粘贴就成书
就此,记者走访了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发现教辅类图书种类繁多,仅封面上有“黄冈”字样的就不下十种,而一些挂有名校名师字样的教辅书往往被列入“畅销书”。一名初三学生跟记者说,他一般很少自己来买书,因为翻看起来大致都差不多,一般都是老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现在两三本书中,有几套完全相同的模拟题是很正常的。我每次做题时,都会发现做过的题目,浪费时间。” 一位家长则直言不讳:“真是颠覆了我对于图书的看法。”
首都师范大学在校生小蔡告诉记者,她和同学都在位于定慧寺桥附近的一家公司做教辅类图书编撰。“其实,这种书很好‘攒’。图书公司给我们书目,我们去网上找内容。”“攒书?”记者对这个词很好奇。“说实话,编书已经算不上是‘编’了。在网上搜索、复制、粘贴,拼凑拼凑,就成了一本书。我也觉得这很对不起读者。想认真弄,时间又不允许。”她如是说。
仓促出书只为渔利
人民出版社的卢编辑向记者透露,教辅书在图书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如此有“钱途”的版块,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目前不少教辅书都是合作出来的。名义上是合作,但是很少有出版社亲自操刀,只在完成后略翻一遍就立即成书了。其中不乏有书商为挤压成本,雇佣学生四处粘贴,仓促成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图书公司多半会以极低的价格销售出去,他们的销售渠道就是推销给老师,由老师销售出去。尽管折扣极低,但是他们也都有赚头。”
一位多年从事出版发行的人士揭秘说,由于教辅读物发行量大、成本低利润高,很多中小出版社以合作出书的名义与书商合作。通常情况下,这些做教辅书的书商都有相对成熟的第二渠道销售图书,书稿和发行都不依赖出版社,只是书号从出版社获得。另外,图书批发市场的第二渠道一般折扣在4折左右,因此成本要控制在折扣之下才有钱赚。
也正是如此,一些规模较小的出版公司或工作室才唯利是图,自行组织人员用“剪刀加浆糊”方式,东拼西凑。“有些也是迫不得已。我之前在出版社工作时,一本教辅从有书稿、到编辑,再到出版,至少也要两年。如果‘剪刀加浆糊’,一个月就能出一本。一些无作者资源的出版社不甘心退出潜力巨大的教辅市场,只得和书商合作。”一名不愿意透漏姓名的书商说,“其实在市场上的书,还有一些有侵权嫌疑,这些图书一部分是盗版,还有一部分是盗印的。这类图书的成本更低,发行过程层层加码回扣,一般都会做得比较顺利。另外,培训学校也是盗版或盗印图书的乐园,这不仅可以降低教材购进成本,还可从中得到可观收入。”
改变考试制度是关键
教辅书的质量关乎学生的未来,新闻出版总署早在2001年就发布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规定教辅材料的出版实行总量控制,出版单位每年须向总署提出选题计划,经批准后方可出版。然而事实上,记者发现以合作出版的形式变相买卖书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负责图书编辑培训的一位楼姓工作人员说,近年,新闻出版总署对于中小学教辅读物质量非常重视,所有的责任编辑都必须经过培训后,执证上岗,图书质量是有保证的。对于教辅书的购买,他建议选择教辅类专业出版社。这种出版社一般对于合作类图书和教辅书,都有严格的把关。
出版界有关人士认为,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加强监管,将教辅书的管理落到实处,并且采取切实措施,杜绝一些学校向学生主动兜售甚至摊派教辅书的行为。
而相关教育专家则表示,疯狂购买教辅书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彻底解决教辅书问题,要从教育和考试制度的改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