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支戊肝疫苗将是“海沧制造”
海沧加快建设“生物医药港”,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飞速发展
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监控蛋白发酵过程。
【核心提示】
11日,国家科技部宣布,坐落于海沧的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制的戊肝疫苗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近日,该公司与厦门大学联合研发的系列创新产品之一——宫颈癌疫苗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即将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这是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宫颈癌疫苗。
以万泰沧海为代表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是我市明确打造的百亿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海沧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海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飞速发展,正朝着建设“海沧生物医药港”的目标阔步前进。2011年,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创造产值47.5亿、比增11.7%,约占全市该产业产值的1/2、全省的1/4,产业集聚效应可见一斑。
文/通讯员 阮美玲 记者 杨继祥
30微克,约三万分之一克,这是一支0.5毫升重组戊型肝炎疫苗里有效成分——蛋白质类病毒颗粒的质量。而这30微克背后,凝聚了近5亿元的研发资金、上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12万人参与的临床实验和14年的时间成本。“它是我国罕见的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高度垄断性的源头创新性生物药物,预计今年6月可以投产。投产后,公司可年产戊肝疫苗500万支,满产后年产值可达数亿元”,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世成自豪地说。
据李世成回忆,公司当年选择海沧,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厦门市已经着手在海沧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有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其二,海沧工业基础雄厚,交通、规划、配套都很完善。其三,海沧区积极的服务意识和高效的服务水平。李世成说,“海沧区拿出中试及产业化基地里最好的地块,并在场地及厂房建设上给予了4000多万的资金支持,大力推动了我们的产业化发展步伐。”
地方扶持成就一流产业环境
历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始终将壮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作为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要工作来抓。市委常委、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郑云峰,投资区管委会主任、区长吴南翔等领导多次调研生物医药企业,关心企业发展,了解企业需求。各相关部门主动服务,多次举办生物医药人才、项目对接会,为项目方及资本方提供洽谈、对接、交流的平台。
在海沧的努力下,北京化工大学厦门生物产业研究院及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沧生物医药产业分园先后落户海沧,为海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及人才支撑。
为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海沧于2010年底出台了《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设立了资金不少于2亿元的海银生物医药基金。该《意见》因其可操作性强、支持力度大及在研发、临床阶段先行补助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生物医药企业的赞赏。
据了解,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海沧目前已有生物医药企业60多家,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和仪器一体化、海洋药物和保健品等四大类,良好的产业环境吸引了医药巨头国药集团前来投资,在海沧打造首个非处方药全国生产基地。
产业发展谱写“三部曲”
业态发展多姿多彩,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根据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临床前研究——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发展步骤,海沧谱写了该产业发展的“三部曲”。
萌芽曲——生物医药孵化器。位于海沧的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投资1.05亿元,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含40个生物医药通用孵化单元,设立了专业分析测试中心、开放性生物医药专业实验室、中试车间等等,可提供药品及生物技术产品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构确认、申报技术方案等服务。
成长曲——中试及产业化基地。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出壳后,厦门生物医药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帮助“孵化毕业”的企业进一步强身健体,走上产业化道路。该基地占地约10万平方米,规划为核心服务区和产业化项目区。核心服务区总投资约1.13亿元,包括生物医药中试GMP车间单元、技术服务中心及产业化单元。目前已吸引了唐传生物、朝阳生物、万泰沧海、新加坡虎标等企业进驻,预计将形成年产值50亿元的规模。
成就曲——海沧生物医药港。在整合生物医药孵化器、中试及产业基地资源的基础上,去年,海沧开始着手启动海沧生物医药港建设。生物医药港规划面积约1036公顷,规划有公共服务区、生产制造区等功能区,建成后将成为海峡西岸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和对台交流最活跃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去年12月31日,海沧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厦门海沧区生物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这表明,海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与支持。“该基地获得国家认定后,将进一步提升海沧区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厦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技术升级。”市科技局副局长徐平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