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厦门血站为用血安全装上安全锁

2011-12-22 10:43:03厦门商报admin查看次数:836

从源头抓安全、率先筛查HTLV病毒、去除血液白细胞等

血液核酸检测为我市血液安全再添一道防护网。

  输血旨在治病救人,但血液输注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除了免疫学方面的输血反应外,血液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传播性病原体,也是危害受血者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哪些方式才能尽量降低输血的风险呢?厦门在血液安全方面又做了哪些实践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厦门市中心血站站长陈长荣。

  从源头抓血液安全

  据陈长荣介绍,要保障血液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无偿献血。

  我市从1992年开始推广无偿献血工作,1998年9月顺利实现从部分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变。从1992年至今,我市已连续13年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献血人次接近40万人。

  除了倡导无偿献血,从源头上保障用血安全外,血站还加强血液传染病检测及制备工艺,致力于血液安全方面的研究,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检验方法,有效提高了血液质量。同时,血站还积极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为我市的临床用血加上了一道道安全锁。据悉,目前我市的血液安全检测水平已领先全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率先筛查HTLV病毒

  2004年2月15日,血站正式开展血液抗HTLV常规检测,使厦门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献血者白血病病毒筛查的城市。

  为什么要在血液检测中加入这个项目呢?陈长荣说,HTLV即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和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潜伏期可达20年以上,可致白血病或下肢瘫痪等。该病毒主要经血传播,福建为我国确定的该病毒流行区。迄今为止,该病毒尚无有效的治疗性药物或预防性疫苗。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对献血人员进行该病毒感染筛查,如美国、法国、日本等。相比之下,我国对该病毒的研究开展得很少。

  据统计,血站开展抗HTLV常规检测至今,已检测出阳性标本率约万分之二,至少杜绝了近100名病患经血传染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并为开展血液该病毒检测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去除血液白细胞

  白细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病毒载体,同时也是引起输血反应最常见的因素。从2006年起,血站开始使用美国PALL滤器血袋对所有血液进行去除白细胞操作,在临床全面提供少白细胞血液,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病人因输入白细胞而引起的副作用(在各种血液成分中,白细胞中含病毒几率最高,血浆次之,红细胞和血小板较为安全)。

  陈长荣说,白细胞在人体内扮演着“战士”的角色,能够吞食细菌和病毒,可是一旦输注到病人体内,却无异于“垃圾”,会把在献血者体内吞食的病菌带给病患。同时,白细胞表面有非常复杂的抗原体,输注后会引起很多输血不良反应。 

  据悉,使用美国PALL滤器血袋进行去除白细胞操作后,血液中残留的白细胞量达到1×105以下。输注这样的血液能延缓受血者体内出现免疫性抗体的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和医院的医疗风险。

  常规开展核酸检测

  从2011年7月起,血站在血液检测中常规开展了核酸检测,为我市血液安全再添一道防护网。

  为什么要开展核酸检测呢?陈长荣进行了解释。目前,在我国大陆地区,血液病原体的筛检都是采用酶免检测技术(EIA),该技术检测的是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随着技术的提高,其检测灵敏度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然而,酶免技术检测的“窗口期”(人体感染病毒后到血液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较长, 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检测的“窗口期”分别为59天、72天和22天。不过,如果采用核酸检测技术,“窗口期”分别为34天、23天和11天。也就是说,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将这三种病毒检测的“窗口期”分别缩短25天、49天和11天。“窗口期”的大大缩短,有效提高了血液病原体的检出率,输血风险也相应降低了。

  事实上,早在1999年血站就已经开始了核酸检测的试验。据介绍,血站在1999年就开展NASBA丙肝核酸检测,从1万人份血液中检测出1例丙肝阳性,该课题还获得2000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至2011年,血站又先后完成3万人份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核酸检测工作,检出22例乙肝表面抗原酶免检测阴性、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

  此外,近年来,血站还开展了无偿献血者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检测的研究,科研课题《合格血液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研究》获省科技厅计划重点项目立项。在控制血液细菌污染方面,血站除了加强消毒和冷链控制外,还借鉴国际采血袋的通常做法,与血袋生产厂家联系,在血袋中增加废弃初流血的容器,率先采取废弃初流血的做法,在操作中尽可能地减少血液细菌污染。

    【相关新闻】

献血者可选择保密性弃血

  危险行为是指使人感染经血传播传染病的行为。一些社会行为,如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等,都可能会使人们感染经血传播的传染病。随着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传播传染病感染者的增多,经血传播传染病的危险性会随之增大。如果献血者存在危险行为,请不要参与无偿献血。依据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个人隐瞒危险行为实情,造成传染病传播者,将会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然而,有时献血者明知道自己的血不安全,但为了面子不得不献血。例如,在单位集体献血时,有些人知道自己不能献血,却又不想让其他人了解他们不愿献血的原因,于是硬着头皮献了血。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血站告诉您,感觉自己的血液不安全,可以选择保密性弃血。保密性弃血是指在献血者要求下,血站将献血者所献的血液做废弃处理。如果您准备保密性弃血,请拨打电话:2219260、2214220、2211221,血站工作人员会按您的要求将血液做废弃处理,并对您的资料严格保密。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

  虽然血液都经过了严格的初复检,但输血后还是有可能感染疾病的。如通常所说的“窗口期”病毒,便不能被现代检测手段检出。

  输血需要患者承担一定的风险,输血次数越多,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也越多。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就是指只给真正需要输血的病人输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既可减少病人经血液感染疾病的风险,也可节约血液资源。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此前在卫生部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呼吁公众要树立正确的用血观念,能不输血就不要输血。他说:“除了可以救治病人外,输血还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及传播病毒性疾病,因此必须提倡合理输血和成分输血,即只给患者输其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滥用血而使患者冒不必要的风险,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血站希望通过本报呼吁:输血存在风险,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如必须输血,临床医生应遵循科学合理用血原则,把好医疗用血关口,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降低医疗风险,减轻病人负担,保护有限的血液资源。

应选择身体好时献血

  献血者选择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献血非常重要。有些献血者自我感觉“健康”,谁知血液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献血者患上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急性胃肠炎等,都有可能给血液造成污染,给受血者带来风险。同时,人体皮肤或粘膜发生破损后,比如皮肤擦伤或被动物抓伤,也有可能给血液造成污染。

  血站提醒献血者,不能因为急于献血而故意隐瞒或因疏忽大意而忘记病史。献血者应积极配合采血医生的征询,认真填写献血征询表,最大限度地排除隐性带菌的可能,否则献血不但救不了人,还会给受血者带来风险。 

▲合理输血和成分输血更安全。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98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