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先天多了条“电线” 一分钟跳180次
发病心跳是常人3倍
家住厦门的王女士近一年来时常觉得头晕、心悸、心慌、胸闷,身体特别不舒服。她说每次胸闷持续半个小时左右,起初并没有放在心上,以为是天气闷、自己岁数大了的原因。但是阵发性的头晕、胸闷让她感到越来越不舒服,这才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检查的结果令她大吃一惊,原来是自己心脏先天“画蛇添足”多了一条电生理通道。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谢强主任解释说,正常人心脏只有一条电生理通道——通俗说就是“电线”——带动心脏的跳动,而王女士的心脏上比别人多了一条“电线”,专业地讲就是多了一条“旁路”。这样一来,心脏跳动的规律就可能受到影响,王女士病情发作时心跳最高达到180次/分钟,是正常人的3倍。
发病频率会越来越高
至于为什么40多年后多出来的“电线”才被发现,谢强猜测,可能是之前这条“电线”启用得少,或是起着很小的传导作用。“这种病可能一辈子不犯病,不过,一犯病,发作频率会越来越高,就如同一条小路,可能没人察觉到,就一直没有人走,但是一旦有人走过,走的人就会慢慢多了,路也会越来越顺畅。”
“多出的‘电线’引发阵发性的心跳过快不是最糟糕的,更严重的是病人可能会出现心室颤动,或者在开车、登山甚至从事危险作业时发作引起患者头晕,那就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发病,就如同让其做剧烈运动,很容易危及生命。”
烧掉多出的“电线”
治疗王女士这样的病人,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射频消融,通过大腿静脉将专业的导管输送到心脏里,再烧掉多出的“电线”。
王女士确诊了病情后,就被安排住院等待手术。然而,到了手术台上,医生却意外发现王女士多出的“电线”不在常见位置上,而是跑到了心外膜上。顿时,治疗的难度急剧上升。因为,一般的心脏旁路是在心内膜,在心外膜的比例不到1%。在心外膜上普通的射频导管难以找到“靶心”进行消融,而且导管从心腔内绕到心外膜时需经由很多神经,病人会十分疼痛。更危险的是,可能会穿破心脏,从而危及生命。
“利用射频导管,沿心脏的小血管,经过2个多小时,终于成功地切断了王女士心脏上多出来的‘电线’。”谢强表示,“不仅如此,由于王女士的病症比较特殊,具有科研价值,医院还启用了厦门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专题科研经费,使病人获得先进器械和药物的治疗。”手术后,王女士恢复良好,不日将出院回家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