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民生计划 打造“幸福厦门”
海峡名医网讯 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由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美好家园上来。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突出建设、优化投入,突出服务、优化管理,突出提升、优化环境,努力办好每一件惠民生、促和谐的实事。——— 摘自厦门市委工作报告
民生篇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昨日上午,于伟国同志在党代会报告中如是说。
在“五个厦门”的战略目标中,于伟国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民生行动计划”,促进充分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打造一个“幸福厦门”,让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未来5年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就业是市民生存发展的最基本需求,扩大就业,五年内要做一个 “大加法”——— 力争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与此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要做一个 “减法”——— 控制在4%以内。
为实现这个目标,厦门市将全面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和退养上岸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完善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
目前,岛内外、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报告提出,在这方面要做“减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妥善安排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的生产生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学前三年入园率95%
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前些年欠账较多的学前教育,是报告中着重强调的任务,也是要做好“加法”的重要领域。
报告提出,要促使城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更加均衡发展,实现城区每2万人至少有一所、每个镇至少有两所公办幼儿园。
为做好这个“加法”,厦门市正在推进义务教育向学前一年延伸,率先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在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的同时,规范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学前三年入园率95%。同时,逐步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师资力量、设备配置和质量评价标准。
在覆盖本市居民的基础上,还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
全面创建“健康城市”
根据报告要求,医疗卫生方面,每个区、每个街道都要做“加法”,要实现各区至少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各街道至少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厦门市“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和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数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缩小岛内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差距,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社区防治、妇幼保健等工作,拓展提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
除了医疗体系建设外,还将进一步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岛内外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增加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创建“健康城市”。
外来工加入保障房体系
在社会保障性住房领域,厦门走在了全国前列,创造了“厦门蓝本”。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安居工程。
保障性住房已经惠及本市众多户籍居民,接下来,要做的“加法”,就是把外来务工人员也“加”进来,在全国率先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将全面实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业集中区及周边外来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
全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
报告提出,在社会保障领域,要做好几个 “加法”——— 适时提高医疗、养老、工伤等保障水平,统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福利普惠。
要做好这几个 “加法”,厦门市将全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各类参保人群保障水平差距;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差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方便参保人员就近就医;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保障作用。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岛内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困难群体动态生活补贴机制。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近年来,国内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频出,但厦门相对风平浪静,这得益于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始终对食品安全保持着高压态势。
报告提出,在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方面要做好 “减法”,以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消防、校园及周边安全为重点,及时消除隐患。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将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坚持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与监管体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完善气象、地质、地震等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增强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
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做好的是几个“减法”———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报告指出,要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土地和地下空间,依法保护耕地、水域、山林、湿地,科学利用滩涂、海岛和岸线资源。
“十二五”期间,厦门将加快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低碳化,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目标内。
减少污染物排放,要加强污染源监控和治理,完成国家、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拓展减排领域,将农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纳入主要污染物减排体系。加强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工业用水回收利用率,提高电力等行业脱硫效率,实施脱硝治理,全面推行零排放生态养殖,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提高机动车准入标准,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志管理。
回首5年
全国文明城市厦门荣获“二连冠”
五年间,厦门市委、市政府致力强化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升。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率先实现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全民覆盖,率先建立保障性住房体系。
去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3元,均居全国前列。
五年间,厦门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并顺利通过第三届复查考评,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人口与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人防等工作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