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祛暑化湿应分清体质
“绿豆能治百病?忽悠人!”上周六,市中医院“夏季常用青草药的应用”讲座上,福建中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华碧春提醒市民,不管是西药还是中药,都不可能治百病。掌握正确的中医观念和常识,才能有效“治未病”。
厦门中医院副院长耿学斯教授说,这次“夏季常用青草药的应用”讲座,是中医院中医科普走进社区系列活动的第一步。接下来,将邀请更多中医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走进社区,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收获更多的健康体验和知识。
治未病,要分清体质
“医生,我肾虚,因为腰酸”、“医生,我血虚,因为头晕”。华碧春说,经常有人这样跟她说。
“普通百姓关注中医是好事,但很多都是一知半解,存在自我诊断的尴尬现象。”她举例,一到夏天就流行拔火罐,拔火罐后看见皮肤黑了就高兴。其实,任何人拔火罐都会黑,借助热力排去罐中的空气产生负压,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自然就会变黑,皮肤娇嫩的就会更黑。
实际上,拔火罐并不是治未病,适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心肝火旺也去拔的话,就会没病治出病来。
华碧春建议,不管是平时使用青草药还是中医物理疗法,都要先让正规医师诊断,真正了解自己的体质,对症下药才能有所疗效。
暑邪到,夏季第一要祛暑
夏至后,伤人致病的暑邪就到了。暑邪有炎热升散的特点,使人容易心烦、面红目赤、头昏目眩、汗多伤津耗气,让人口渴气短疲乏,甚至中暑昏倒。因此夏季第一要祛暑。
南方沿海多湿气,加上空调冷饮,容易导致寒湿内困,让人身热不畅,身重倦怠,胸闷恶心,不思饮食甚至腹泻等,所以也要化解湿气。
华碧春说,夏季养生重在祛暑化湿、补气养阴。有人问她,夏季可不可以吃西洋参,她说,如果是脾虚汗发,就可以适当使用此类补气食品,比如西洋参、党参。但是夏季消化机能比较差,补要平补、清补为宜,药性平和就行,不能滥补。
常见祛暑化湿的草药,比如紫苏、藿香、薄荷等,都可以种在家中花盆里,好种长得也快。夏枯草可以拿来炖排骨、小肠,有清肝火、降血压的作用,味甘而不苦。佩兰可以祛湿,南方人湿气重,常有口臭之人,佩兰就很有疗效。
另外,有人喜欢采集山里或路边青草药,华碧春提醒说,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应用,尤其不宜随便采集不认识的草药,防止误采误用。
药食两用药物中的一些药物,也要慎用。比如有毒性的白果、苦杏仁,苦寒的栀子,以及温热刺激药如肉桂、花椒等,一旦用之不当或过量,亦可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
有刺激性,气味过于怪异、过苦的青草药,不适合做药膳。
药膳进补有六忌
药膳是中药的一种应用形式,辩证施食,对不同人不同体质都有讲究。用药膳进补,应注意六忌:
一忌无病进补。中医讲究平衡,多补就会偏;二忌慕名进补,不能看到人家在补就跟着补;三忌不分虚实进补,有人觉得累就是虚,结果乱补一气,就补出病来;四忌多多益善,尽管是冬虫夏草好,吃多也会积病;五忌以药代食,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才是真正的膳食均衡观;六忌以食代药,药膳不是万能的,对于急性病只用药膳就会耽误病情,正规的诊断和治疗是必须。
华碧春提醒,要小心打着“纯中药制剂”,或是“食疗养生保健”旗号一类的保健品。对于那些过度夸大中医药膳作用的药品,她提醒不要偏听偏信,可到医院找医生确认。
夏季药膳推荐:
1.茯苓赤小豆薏仁汤
茯苓30克,赤小豆60克,薏仁50克,猪骨或鸡肉数块,生姜、葱、食盐、香菜等调味品适量。将猪骨或鸡肉洗净入锅,放入洗净的茯苓、赤小豆、薏仁、生姜加水一起煮,先武火后文火慢炖,待快熟时放入适量食盐、葱、香菜等即可。具有很好的健脾祛湿、解暑消肿的作用。
2.山楂决明荷叶汤
山楂、决明子各15克,荷叶半张。山楂切片,荷叶切丝,与决明子加水共煎,取汁代茶饮。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
3.桂花葛粉羹
桂花糖5克,葛粉50克。先用凉开水适量调葛粉,再用沸水冲化葛粉,使之成晶莹透明状,加入桂花糖调拌均匀即成。此羹甘甜润口,气味芬芳,清热生津。
4.紫苏粥
紫苏叶15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适用于感冒风寒、咳嗽、胸闷不畅等病症,还是很好的健胃解暑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