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人物奇闻 >> 查看内容

他年近古稀,又攻克了胃食管反流病

2011-07-13 14:39:18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1485

中国血管外科奠基人、获得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的中科院院士汪忠镐的传奇人生——

  专家名片

  汪忠镐

  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首届“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郑大四附院名誉院长兼血管外科、胃食管反流科顾问。是我国血管外科的奠基人,同时也是国内胃食管反流病发起人。汪院士自身患有以咳嗽和哮喘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多次出现发作性严重呼吸困难,曾5次急诊入院抢救,后自己悟出了胃食管反流病为致病原因,并采用胃底折叠术完全消除其致命的哮喘样发作。在他得救后,立志要救治目前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同类危重患者。四年来,他为上万名与其类似的同病相怜者做出了正确诊断并得到了有效治疗。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胃食管反流所致喉气管症候群,并科学地阐述了其发生机制。症候群的提出不仅为很多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哮喘、重症咳嗽、胸痛等患者带来了希望甚至新生,在医学领域也是一种概念性的突破。

▲汪忠镐院士在第六届国际布加综合征学术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胃食管反流所致喉气管症候群,并科学地阐述了其发生机制。

  他是中国血管外科的奠基人,他是获得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的中科院院士,是什么让他不顾妻儿反对离开国外温暖的家,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又是什么让已近古稀之年的他又跨越领域在新兴学科做出杰出贡献,并且不顾年过古稀来到郑大四附院创建血管外科、胃食管反流科?其实很简单,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因为他的心中永远不会放下病人。从此,河南的血管病、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院士亲诊了。

  提前熟悉病人资料

  是他每次手术前的必做功课

  2011年3月30日上午9点,一例96岁老人的血管瘤切除手术马上就要开始。这位老人患糖尿病已经三十多年,非常严重了。术前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手术由74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忠镐亲自主刀。其实两个多小时前汪院士对这例手术就开始研究以往病例和资料了,这也是他多年来每次手术前的习惯。

  “今天的治疗,我想对她会有所改善,也许10%、20%、30%的改善就对她有好处。所以我惦记着还是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这么大年纪接受全麻有风险。”汪院士说。出于慎重,汪院士特意从清华大学请来了麻醉专家,这次手术医生还有他的得意门生——李震。对于自己的学生,汪院士执行着他一丝不苟的准则和严格的要求。

  他在血管外科的成就得到世界认可

  汪院士一天的工作是从清晨六点钟开始的,查阅资料并且回复邮件。他保持了多年良好的阅读习惯,钻研病例常常让他入迷。

  “他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其他的事情,生活中各方面,感觉都是太单纯、太简单了,对物质各方面的功利、名利追求都非常淡泊,他一心扑在科研和临床工作里面。”他的学生季锋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

  汪院士在20多年的研究中,对血管外科的顽疾——布加综合征(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创立了多种手术方式,使该病的病人死亡率从90%降到5%以下。为此,他被美国传记学院列入世界500名人之一,并被授予20世纪成就奖和世界终身科技成就奖。 

  盲人钢琴调音师的经历打动了院士

  2010年底,汪院士对一个病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病例最初的诊断是过敏性哮喘,病人是一个叫陈燕的盲人。其实并不是陈燕的病情有多严重,而是陈燕的经历打动了汪院士。陈燕是一个出色的盲人钢琴调音师,是个很传奇的女孩儿,她自己经营调琴公司,创办网站,出版自传,她的人生经历激励了无数残疾人。

  “这个人非常了不起,她没看见过世界,你觉得她什么都干不了,可她什么都干得超好,绝对好,钢琴的东西,她调得比别人都好。”汪院士由衷地赞扬着。

  生活中的陈燕其实并不像个盲人,掉在地上的硬币,她能凭声音准确地捡起来;遍布市区需要调音的人家,她可以自己坐公交车上门服务;她甚至学会了游泳,能骑独轮车,可以画心目中的猫。就是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孩儿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8年的时候,我就有哮喘,我去残奥会开幕式演出,有机会领养导盲犬,但是被告知患有哮喘是不可以领养的。”陈燕说。

  一条导盲犬是陈燕生活的需要,也正是这一点打动了汪院士,他决心帮助这个女孩儿。汪院士果断地判断出,陈燕的病并不是哮喘,而是胃食管反流病。

  让一个院士去解决一个能不能用导盲犬的问题,似乎有点高射炮打蚊子的感觉。汪忠镐院士是我国血管外科的奠基人,他在所钻研的布加综合征的诊治问题上是世界最有经验的医学专家。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西医的分支很多,而且各科之间泾渭分明。陈燕的症状是过敏性哮喘,属于呼吸科疾病,可汪院士却坚称这是误诊,并下定论说陈燕患的是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消化科疾病。一个血管外科的权威,凭什么跨越自己的领域,给陈燕下这样一个判断呢?

  生死劫难让他立志研究胃食管反流病

  2006年,汪院士在血管外科领域建树颇丰,可以功成身退的时候,突然转向研究胃食管反流病,这还要从他自己的一场生死劫难说起。

  2003年,汪院士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几次以支气管哮喘大发作被抢救,呼吸科专家的会诊意见无一例外的是哮喘。

  “有那么四次,快要死掉了,把我送到医院去抢救。抢救的时候,我想说把气管切开,因为气进不去,进不去出不来,要死掉了,所以我说宁愿我把它拉开,尽管没有做,后来抢救过来了。”汪院士说。

  但是汪院士坚信自己的病不是哮喘,可是又找不出证据来否认呼吸科专家的诊断。

  “我首先找的是那个技术员,他能够做24小时食管pH值检测,我找了他。这个报告一出来,我高兴得了不得。”汪院士兴奋地说。

  汪院士终于找到根本原因:困扰自己一年多的致命性呼吸困难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并发症。汪院士的病情也一直牵扯着千里之外另一位医学院士的心,他就是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当时已经92岁的裘老院士是汪院士最敬重的师长,当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建立,裘老的心也略微释然。

  那个时候在国内,没有人敢对汪院士这个大胆的诊断实施治疗,汪院士请一个美国朋友帮助自己实施手术,终于逃出了鬼门关。也就是从那时起,汪院士决心让更多的医生参与到胃食管反流病的攻克工作中,用余生救治那些和自己一样被误诊的病人。于是他在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双管中心,也就是进行血管和胃食管的治疗。但是对于胃食管反流这个新兴学科,这个中心建立的过程举步维艰,首先是没有病人。

  “把两张长桌子拼起来,上面挂着汪某某义诊,我想一天能有50人到80人义诊,也能问出来有几个病人是这个病,而且他相信你,在第一个月,我们只治疗了3个病人。”

  “第一次义诊的时候,还没有几个病人来,后来我们就被城管赶走了。”季锋补充道。

  病人渐渐多了以后,汪院士发现,每一个患者竟然都有几年甚至长达几十年的误诊遭遇,很多症状也会被诊断为其他病症,造成错误的手术。

  “汪院士的伟大之处就是他颠覆了对一些传统疾病的认识,现代医学发展这么多年以后,要想有一个颠覆性的概念非常难了,但汪院士做到了。”季锋评价道。

  对生活要求极低,对学术要求极高

  2011年4月5日,我们有幸来到汪院士家里,对于这次走访汪院士原本是很反对的。

  “对自己太苦了,所以我今天真是不想让你们进到这个屋里来,你们来了也没有办法,因为我好像完全应该自己多照顾一点生命。”汪院士说。

  我们发现,汪院士只身住在只有40平方米的宿舍里,电脑桌竟是凳子和书搭起来的,而他的日常生活出奇的简单。

  “他是对生活要求非常低的那种人,但是对学术、对临床要求非常高,因为我也接触他10多年了,一包方便面,一个面包就是一顿饭。”李震说。

  汪院士的妻子、儿女都生活在美国,也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但他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依然坚持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国家,因为他觉得国内病人更需要他。

  “每天都是安排得非常紧,而且我每天都完成。当一个艰巨的任务完成了之后,自己那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有的。可能这个也是一种别人看不到的幸福吧。”汪院士满足地说。

  到了2011年4月底,陈燕的治疗非常成功,她已经可以在导盲犬的帮助下到达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她让我们给汪院士带去一段话:“前不久,我去大连导盲犬基地一块儿培训,昨天才把珍妮——我的眼睛带回北京,要不是我亲自去治、去体会的话,可能到现在我还不相信,我还认为我是哮喘,我没有想到汪院士和季博士能突破这一点。”

  几乎所有学医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并且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是2400年以前写的,大约和我们的孔子同一个时代。这个誓言总共只有五百多字,但是严格规定了医生的职业道德,把患者的利益作为最高准则。认真遵守《誓言》,就是为世人谋福,将使医生的工作令人满意;若违背《誓言》,就等同于背信弃义。听上去似乎不难,可是要让一个医生坚持一辈子,却并不容易,而汪院士做到了。

  在医患矛盾冲突频繁的今天,医患之间互不信任,在这种环境如何做个好医生,汪院士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其实做个好医生没那么复杂,只要多想想病人,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痛苦,他就会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也是汪院士有目前成就的原因。

  据央视《道德观察》报道 刘晓莲 整理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28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