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不同的鱼可降低汞中毒风险
本报讯(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高树灼)市妇幼保健院采集全市6个区7岁以下的3000名儿童的血样、尿样、发样及喂养婴儿母亲的乳汁,发现3岁以下儿童的汞暴露水平达32.64%(见本报昨日报道《常吃深海鱼,幼儿汞超标》)。这让家长们非常忧虑。为此,记者采访了厦门市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黄建琪。
海水污染容易使鱼类体内聚积汞。因此,人们对海鱼可能又爱又怕。
黄建琪说,遵循下面3个吃海产的诀窍,就能吃得安全又健康:一、多吃体形较小的鱼;二、改吃甲壳类海产,贝壳类海产品含汞量比鱼更高,而虾、蟹等甲壳类海鲜都不高;三、别独吃同一种鱼,多换换口味。其实,并不是只有汞才会污染鱼类,其他的有毒物质也可能入侵,且不只远洋,其他地区的鱼类也都有遭受污染的可能。所以,多换口味,常吃不同的鱼,就可以降低中毒风险。
黄建琪说,汞暴露不等于汞中毒,暴露率越高,中毒的可能性就越大。关键是要阻断汞接触源。24小时内,尿汞大于每升10微克,即可判定为慢性汞暴露,血汞则大于每升2微克。若出现急性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就是急性汞中毒,需洗胃灌肠排汞。若无症状,则可以不用特殊处理。
【相关新闻】
咬碎体温计误服,一般不会汞中毒
黄建琪说,汞对人体脑部和神经有害,汞中毒最常见的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易激动、手指震颤、无力、低热等全身症状及口腔炎等。汞中毒多是因为汞挥发后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所致。
最常见的汞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情景是,儿童咬碎体温计误服金属汞。黄建琪说,经过消化道进入体内的汞,很难造成汞中毒,因为汞的稳定性很高,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方应,而会直接以水银珠的状态被排出来。汞在消化道里基本不吸收,因此,很少量的汞进入消化道,一般不至于引起急性中毒。急性汞中毒一般多属汞化合物中毒。
黄建琪说,对于检测出铅汞重金属超标的孩子,目前没有专门的口服药物帮助重金属排出。若仅仅是重金属过量,只需减少接触包含重金属的环境,体内的循环机制可以自行帮助排出重金属。
黄建琪说,孩子咬碎体温计误吞水银后,应让孩子将碎玻璃吐出,并用清水漱口,切勿使用盐水,因为盐水有助于增加汞吸收。此外,误吞汞后,可以让孩子多喝牛奶和生鸡蛋清,这是因为牛奶和生鸡蛋清可以保护胃肠黏膜少受损。也可以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或用一些有助肠道蠕动的药物,使排便更顺,从而让汞尽快排出。
她建议,为了安全起见,体温计应该摆放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更不能把体温计当玩具给儿童玩。家用最好选择使用电子体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