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烟,不能总是在患病后
禁烟令施行一周,戒烟门诊依然“门前冷落病人稀”
全国禁烟令施行一周了,但厦门的戒烟门诊并没有出现就诊数量增多的现象。来就诊的患者,大多是因为体质明显下降后,才被迫走进戒烟门诊的。
戒烟门诊:一个月接诊不到两三人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江兴堂教授说,自卫生部公布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至今,戒烟门诊很少接诊到主动来戒烟的烟民。戒烟门诊刚开诊时,每天还能接诊到两三个烟民。现在,一个月也接诊不到两三个。江兴堂很疑惑:这是与禁烟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呢?还是与法令的处罚力度不够有关?不得而知。
江兴堂还说,全国“戒烟门诊”都普遍存在“门前冷落病人稀”的现象,几乎无人问津,令人唏嘘。
“戒烟门诊开设半年来,主动来戒烟的很少,大部分戒烟者,都是因为患病,被医生劝告才来戒烟门诊看看的。这些患者已经出现了呼吸功能下降、慢支咳嗽、心脏感到不舒服等症状。”中山医院戒烟门诊医师吕智说。
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琼英介绍,她接诊的患者年龄均在40岁左右,吸烟到了一定程度,为中重度依赖者,大部分人感到健康受到威胁才来就诊,“要判断自己是不是中重度依赖者,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每天吸第一根烟的时间。如果是在起床后4分钟左右,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中重度依赖者。”她说。
张琼英举了一个例子。张先生今年75岁了,是吸烟史达45年的老烟民。未到40岁时,他就被查出患有肺气肿,但是身体情况不错,打球等运动都可以进行,所以没有太在意。2006年,他的体重突然下降了8斤,体质也差了很多,觉得呼吸不顺。目前,他已经有肺源性心脏病,基本上已经离不开氧气管了,而今,他进医院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医生提醒他:“如果不戒烟,你的呼吸系统基本上就会衰竭。”
张先生现在后悔得直捶胸:“早知道会这么要命,我就不抽烟了。”
去门诊就变成看病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烟民。大部分烟民表示,根本就不知道有医院还开设了戒烟门诊。
当被问到会不会主动去戒烟门诊戒烟时,20名烟民中,18名烟民表示不会去,宁愿自己在家里干戒。
“即便有了戒烟门诊,我也不会去的,一来太花钱,二来担心药物会产生副作用。”有35年烟龄的张先生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控烟,去戒烟门诊跟自己戒效果应该差不多。去门诊就变成看病了,有监督压力,如果说到做不到,那就会不好意思。”
过度吸烟成瘾那就是病
江兴堂分析说,烟民就诊少,可能跟对戒烟门诊不了解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烟民们还没有把烟瘾当成是一种疾病。“很多人觉得顶多也就是不良习惯而已,但过度吸烟成瘾,并因此损害健康,那就是一种病了。”江兴堂说。
吸烟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成瘾性疾病,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共舆论没有形成压力。“甚至有医生对病人说:‘你以后不要抽烟了’。一转身,病人看到医生在吞云吐雾。”张琼英说,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戒烟药物并未纳入医保,目前,最有效的“畅沛”一疗程3个月就要2121元,不少患者感到不堪重负。
至于有烟民怀疑戒烟门诊的戒烟效果,江兴堂说:“戒烟门诊主要通过药物和认知观念的心理辅导帮助烟民戒烟。目前使用的戒烟药是从美国进口的,属于处方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对抗尼古丁,属于尼古丁替代疗法。”他说,如果能坚持两个月,戒烟的成功率可达80%,不存在大家担心的副作用。
江兴堂说,只有每天按照医生嘱咐,按时用药,加上心理辅导,才能成功,“有些人没有戒成功,主要是自己中途放弃了”。
戒烟药要纳入医保
张琼英建议,戒烟宣传要从学校抓起,给孩子们普及吸烟的危害知识,而在这方面社康中心也要发挥作用,组成宣传小分队到各个点进行宣传,“请吸烟者到住院病房里看一看,就知道吸烟的危害了。”她说。
江兴堂呼吁国家将戒烟药物纳入医保范畴,“一些欧美和亚太国家已将戒烟药物归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医保报销目录,他们的经验证明,戒烟服务作为公共补偿的一部分,对降低与烟草有关的疾病负担能起到积极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