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营销员自曝忽悠老人内幕
整个过程堪比一场部署周密的间谍战和心理战,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从老人身上榨取钱财
【推销过程】
推销电解水机
借维修查隐私(关键是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选定攻克对象,送礼品兼嘘寒问暖。(上门和打电话一定要选老人单独在家时)
举办有奖品的讲座进行推销(安排“患者代表”上台“现身说法”、“专家”免费体检)
图片来源:温州日报
【核心提示】
和老人拉家常套近乎,再把他们请去听“讲座”,兜售各种“疗效”被吹上天而价格不菲的保健品,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可疑营销方式,近年来大行其道,相关部门屡查不绝。耐人寻味的是,这种在很多人看来并不高深的忽悠伎俩,却总能让一些老人深陷其中——其中还不乏一些有相当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的。
事实上,每一个老人从接触到这些营销人员起,就落进了一个精心谋划的圈钱陷阱,整个过程堪比一场部署周密的间谍战和心理战。设局者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从老人身上榨取钱财。
文/图 本报记者 赖毅
“谁来救救我被‘洗脑’的父母呀?!”日前,网友“美伢”在厦门某论坛上发帖,讲述了自家老人屡被保健品营销员忽悠,自己却无能为力。
“美伢”说,最近父母经保健品营销员推荐,买了一种采健蜂胶软胶囊,包装简陋,10盒要卖3850元,可怎么看都像是三无产品。最让“美伢”头疼的是,她父母就像被洗脑过一样,特别热衷购买这些被吹成“神药”的保健品。
帖子很快引来许多网友的讨论,纷纷大呼“同感”。其中还有一位自称从事过保健品营销的网友发了上千字的回复,详细解析了此类保健品的营销模式。昨天,记者联系上这名网友,与他面对面。
他叫小周,湖北小伙,曾经从事保健品营销。他向本报记者揭开了保健品营销的种种内幕——小周说,他就是因为“受不了那些恶心的东西”而辞职的。
揭秘一
放线钓鱼式营销
前期要先把握一切机会夸老人;和老人熟络后,就可以上门送礼;除了上门,营销员还要隔三差五地给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
第一步 售后维修 要查隐私
小周去年年初进入位于厦禾路的一家“雄志保健品经营部”工作,做的是电解水机售后维修。这些电解水机,都是公司作为保健品卖给一些老人的。做了一段时间,小周觉得不对劲:公司要求他在上门服务的同时,偷偷调查客户相对隐私的信息,还发给他一张“顾客基本情况调查表”,每服务完一个客户,都要详尽填写。
调查表上,除了姓名、电话、地址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住房装修情况、子女工作情况、经济来源、家庭经济权等——小周说,只有家里有钱的老人,他们才会进一步“发展”。
小周很快摸清了公司的营销模式:公司并不生产,只做销售,卖的都是从各种保健品厂购进的产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床垫、电解水机等各种能和“保健”沾边的类型;而卖给老人第一件产品后,对其的营销“公关”往往才正式开始,上门维修电解水机、了解保健品“疗效”等“售后服务”,更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营销员进一步接触老人,“挖掘”更大的商机。
调查隐私只是第一步,保健品公司借此便“筛选”出了一批值得“攻克”的老人。
第二步 亲情公关 兜售产品
在确定“攻克”对象后,营销员便会通过亲情“公关”骗取老人信任,以向其兜售更多产品。
小周说,如何开展亲情“公关”,公司也有一套严密的“教程”,通过培训不断向员工灌输。“前期要先把握一切机会夸老人,身体不错的就夸他保养好,身体不好的就夸房子装修好,家里有小孩就夸小孩可爱,嘴一甜,老人就高兴了。”套近乎的同时也可以套取许多隐私信息,“比如夸老人家里某样电器好,可以顺便问一下是谁买的,就知道家里谁的财权大了。”
和老人熟络后,就可以上门送礼。小周说,公司里准备了很多“保健牙膏”、“保健香皂”等小物品,就是专门供营销员给老人送礼的。“首先这些东西市面上买不到,所以就可以大肆向老人吹嘘说有什么特殊功效,有多难弄到,总之要让老人觉得,你送的是很稀罕很贵重的东西。”
除了上门,营销员还要隔三差五地给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尤其对于那些子女长期在外的老人,这个办法格外有效。
小周说,这些看上去技术含量不高的手段,其实都很有讲究,比如上门和打电话的时间,一定要选在老人单独在家时——他们早已把老人家人的出行作息规律摸清楚了。此外,“攻克”对象也分层次,一些家境好、社会地位高的老人,会被作为重点,安排“业务能力”最强的营销员去接触。小周曾经通过修电解水机“发展”了一名厦大教授,公司很重视,马上便安排了另一名“资深”员工来接手。
小周说,也有一些员工对这种骗取老人信任的方式很抵触,老板就对他们说:“我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老人的钱赚过来,不然他们两脚一蹬上西天了,钱又带不走。”
第三步 举办讲座 进行推销
充分取得了老人的信任后,就可以进入最关键的阶段了——邀请老人参加活动。小周进公司不久,就发现很多同事每天都在不停地打电话,邀请老人参加各种“讲座”等活动。“说话要特甜特热情,阿姨长叔叔短,最关键的是要告诉他们会有奖品。”
所谓的“讲座”,就是时常被媒体曝光的那些保健品推销活动了——在一些二三流酒店租个会议室,请来各色名头唬人来路可疑的“专家”,对着一两百号老人大肆宣扬某种保健品的所谓“疗效”,还不时会有一些“患者代表”上台“现身说法”。
小周说,推销活动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题,“有专门针对肝病的,或专门针对高血压的,很多时候卖的东西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他印象最深的是一种能放出“红外线”的玉石床垫,一床要卖18000元。
活动上还经常会安排“专家”来免费体检,“反正检出来的结果都是你需要使用某某药,专家一说,旁边营销员再软磨硬泡一下,很多老人便就范了。”小周说,如果想先买一两盒试试,还不行,“专家会说你一定要用满几个疗程,否则没效果,一个疗程经常就是几千元。”
这些活动的性质都属于非法集会,只要有举报,工商部门一查一个准,所以保健品公司都很有“反侦察”经验了。小周说,公司搞活动的时候,都会安排人守在酒店大堂的电梯口,一旦发现有工商人员,马上通报,楼上的工作人员会马上按照预先的“方案”进行清场。
揭秘二
皮包公司式运作
查考勤用“口头”打卡,工资表上没有公司名称,为的都是不留下员工曾在公司工作过的证据。老板威胁员工:“你上劳动局也告不了我!”
小周刚进公司就发现,这家公司的人事管理极不正规,从不和员工签劳动合同,社保医保更是没影的事。后来他明白了,这正是公司为了规避他们这种“见不得光”的营销模式所带来的风险而采取的“策略”。
小周说,公司员工的流动性极大,“有的是一发现问题就走人了,有的是做了一段受不了要辞职。”而员工一旦辞职,还没拿到手的工资和提成几乎都会被公司扣下。“老板直接放话说,上劳动局也告不了他。”
小周说,公司不仅没签劳动合同,还在一切可能留下劳动关系证据的环节上都做了手脚。“我们打卡不是用打卡机,是查考勤的人直接打一个公司电话,大家一个个去口头跟他报到。”——这就不会留下书面的考勤记录。而员工的工资表上,标的也都是一家泉州公司的名称。小周就有亲身经历:他辞职后有一笔工资没拿到,反映到劳动部门后,公司根本不承认他是员工。
不搞生产,也没有固定员工,“业务”几乎都在外开展,因此公司的办公场所也非常简单:就是厦禾路一幢写字楼上租的几个房间。此外,公司注册的法人代表也不是实际老板本人——这些都是皮包公司的典型要素。记者了解到,现在这家公司已从厦禾路搬走,去向不明。“他们都是打游击的,换个地方换个名字又可以做同样的生意,根本不怕查。”小周说。
【链接】
家里装修豪华的
说明有“油水”可捞
解密保健品公司“顾客基本情况调查表”
●住房/家装/家具:家里装修豪华的,说明有钱,有“油水”可捞。
●经济来源/经济支出/经济权:有钱的老人未必能花钱、肯花钱,在家中有财务支配权的老人,会更加被重点“盯”上。
●职业/退休单位/文化程度:判断老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社会地位越高的老人越有利用价值——可以立为“典型”,说服更多的人购买产品。
●兴趣爱好/生活嗜好:以便营销员投其所好,针对老人的“兴趣点”寻找话题和送礼,骗取信任。
●最想解决的疾病/爱人健康状况:确定下一步该向老人推销什么保健品。
●接待态度/性格:和蔼、热情、好说话,老人的这些可敬可爱之处却成了营销员利用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