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院动态 >> 查看内容

厚德精医止于至善 中山医院争创重点大学一流附属医院

2011-04-09 09:40:32海峡名医网admin查看次数:2290

   【核心提示】

   80余载风雨兼程,20年励精图治;昔日渔火阑珊处,今朝旧貌换新颜。

   适逢厦门大学建校90周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院83周年,厦门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邵鹏飞这样评价高校和附属医院的密切关系——高校有了附属医院的支撑,构建了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附属医院有了高校为依托,实现了医、教、研一体化,大幅提升了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共建双赢”带动了厦门市以及周边地区医疗水平的提升。中山医院成为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后,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全体医护人员以“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践行着“止于至善,只为厚德精医”的人生使命。

   【历史回顾】

   1928年,为纪念和弘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造福社会”的精神,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林文庆博士等社会知名人士发起筹建厦门中山医院,林文庆博士兼任中山医院首任院长。2008年4月8日,厦门中山医院迎来80周年院庆,由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包括大陆、台湾、澳门共13家以“中山”命名的知名医学院校和医院在厦门中山医院签约成立“中山医学联席会”,中山医学品牌闪耀海峡两岸。

   2004年,厦门市政协提出,厦门大学是全国知名大学,众多学科与医学相关,在厦门选一家有实力的医院作为厦大的附属医院,全方位开展医疗、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厦门的整体医学水平才能提高。2005年,厦门中山医院欣然受命,正式挂牌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厦大第一个附属医院,中山医院55名医生被聘为厦大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和兼职副教授。从此,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临床教学、医疗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互相扶持,开始了“学医相长”的道路。

   【人物声音】

   “厦大附属医院”这块金字招牌,加速了中山医院人才引进和发展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王效民:

   过去我们到北京、上海招揽人才,没挂“厦大附属”时,博士生这类高等人才鲜有问津;挂了“厦大附属”的牌子后,高等人才明显增多了,可见,大家很看重高校附属这块金字招牌。

   厦门的医疗在某些方面已进入国家先进行列。要知道,光靠好设备是堆不出国家水平的,关键还是靠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现在中山医院一个医学中心的博士数量比厦门周边城市一个医院的还多。比如,我们的心脏中心是福建省人才水平最高的心脏病诊治中心,我们的消化中心拥有博士及在读博士21人、硕士32人,高级职称人员30人,全体医护人员平均年龄31岁,在厦门是高素质人才最集中的医学中心。近几年,中山医院举办了很多国家级、国际级的学术会议,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有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具备了相当优势,才能承担如此高规格的会议。

   成为厦大附属医院后,厦大为中山医院构筑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中山医院在争创国家重点大学一流附属医院的过程中,把“天下为公、造福社会”的中山文化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富魅力的附属中山医院文化。我们将不断传承、丰富、发扬这种文化,不断提高医疗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临床教学】

▲为印度留学生授课

     “医”“教”相长,创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临床教学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中山人”以治医的精神治学,可谓“白手起家”创建并规范了厦大医学院的临床教学。

   1996年10月,厦大医学院正式成立时,中山医院即被确定为厦门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并进行同步规划建设。从1999年2月开始,中山医院承担起厦大医学院的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建立了全程教学体系。2001年9月16日,厦门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山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12年间,厦门的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从最初医学院没有一个临床教师,厦门市几家大医院也都没有临床课程教学的经验,到如今拥有一支成熟的教学队伍、完善的实验教学配置、能完成本科生至博士后及海外班和留学生的全程教学;从第一届只有20多个学生,到用全英文授课圆满完成厦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首届印度留学生班的临床教学任务;从当初的调剂生入学,到如今的第一志愿生高分入学、每年有50%的本科毕业生入选国家重点大学深造……中山医院与厦门大学在临床教学上实现了完美的“对接”,并深受这所重点学府文化滋养,借助其高端的教学平台,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教学亦日渐规范化。

   厦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主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王挹青教授感慨地说:“2005年9月,中山医院正式挂牌成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那年,我们也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手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管理机构以及教学规章制度等,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临床教学终于有章可循了!”

   “医”“教”相长!以医促教,以教带医。中山医院的临床医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增加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其自身的医疗水平自然也得到了提升。从最初的几十位临床教师,增加到如今的一两百人,往昔的教学骨干如今都已成为医院和科室的中坚力量。

   或许,从教学条件的变迁也能看出中山医院的教学历程。近几年,厦大医学院和附属中山医院投入500余万元在中山医院建立了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山医院也在医疗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腾出5号楼的9层和10层以及6号楼2层和3层专门用于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经过不断的改建、扩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现已具相当规模,是以高科技模拟设备为基础,集示教、操作、考核多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的培训中心,年均完成近万人次的培训和考核任务,在厦大医学教学以及医护人员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医学生理学、计算机技术创造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实践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王挹青副院长说,“医学教育侧重于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缓解了病人不愿配合学生见习的困难,保证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据了解,中山医院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建设已达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A级指标要求,也成为厦门大学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亮点。实验室占地面积达1800平方米,不仅格局合理、流程规范,还拥有各种现代化教学培训仪器设备模型300余件,是设备最先进、培训科目最齐全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临床模拟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实验诊断学实验室三类实验室,能广泛开展基础操作技能、急救技能、重症监护技能、手术技能、儿科技能、妇科技能、产科技能、影像诊断技能、检验诊断技能等,已成为厦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等专业以及医师、护师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基地。

   2005年,厦大医学院代表厦门大学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当时中山医院是厦大惟一的附属医院,有评委提出要看附属医院,结果浙江大学的评委看了中山医院的临床模拟实验基地后赞叹不已:临床教学条件是一流的,我们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科研】

科研共建,办“研究型医院”

   一个具有探索未知头脑的科研人才的医院,才有活力。几年前厦门中山医院就提出办“研究型医院”,这和厦大提出的“办研究型大学”是一致的。

   高等院校以地方综合医院为发展基地,地方综合医院以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不仅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为地方综合医院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拓宽了道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洪丰颖说,尤其是在双方科研项目的“共建”上,表现得较为直观。

   据洪丰颖书记介绍,近5年,中山医院在医学研究、科研成果上取得持续性新突破,技术平台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共获得国家“863”、“973”科技计划的合作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且于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培育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58项;获资助经费近2000万元;获省科技三等奖2项,省医学科技二三等奖各1项,市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近5年来共发表SCI论文72篇,这种高水平的论文是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的最直接体现;并编著(参编)出版医学专著17部。在此期间,共投入600多万元建设2500多平方米医学中心实验室,已建成较完善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平台。2006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并挂牌成立厦门大学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肿瘤靶向治疗基地。

   有了初步丰硕的科研成果积淀,2010年,中山医院成功获得市科技局立项建设厦门市肿瘤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并获得共4000万元的平台建设经费。目前,中山医院SCI论文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均居全省最多(包括十一五、九七三等国家重大专项、重点课题),表明中山医院的科研已进入厦大附属医院的“领头羊”行列。

   【三大中心速递】

▲2001年中山医院成为厦门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心脏中心】
   发轫于厦大,用心打造国内一流品牌

   2001年9月,厦门市心脏中心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立。10年间,中心已发展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心血管病专科机构,接待了国内外近70万名心脏病患者,挽救了无数生命。

   追根溯源,厦门的心脏病医学专业还是发轫于厦大。1996年10月,在以新加坡著名侨领李尚大、澳大利亚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林延龄博士为代表的众多爱国华侨的呼吁下,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大学联办成立厦门大学医学院,并以心脏病学专业为突破口,选送医师赴澳洲进修学习,着手筹备厦门市的心脏病专科医疗机构。当时中山医院被确定为厦门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进行规划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厦门心脏中心暨厦门中山医院急救中心大楼也于同年10月破土动工。“后来多位国内外专家‘落户’心脏中心,给中心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厦门市心脏中心主任、中山医院院长王效民教授说。近年来,心脏中心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近200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部、省、市级科研立项20项;2009年,获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授权,成为其中国教育项目的教育培训基地;2009年,心内科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被卫生部评为首批国家级心血管疾病介入培训基地;2007年,成为卫生部全国首批审核获准开展器官移植项目的单位;成为厦门市首批重点建设医学中心和厦门首个心血管专科硕士培养点;开展了三级专科心血管病机构的各类诊疗项目,至今,介入手术超过2万例,外科手术近6000例,成功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余项心脏病治疗项目填补了福建省空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鼻祖——美国的Gary Roubin教授认为心脏中心心内科手术的数量、质量和难度可以与国际一流心血管病中心相媲美,欣然同意以他的名字命名介入手术室;成功举办4届大规模的国际性学术盛会和两届海峡两岸心血管高峰论坛……

  ▲分子诊断研究中心揭牌。

  【消化中心】
   强强携手,构建海西一流消化疾病诊疗中心

   中山医院在成为厦门大学附属医院的次年,成立了厦门市消化疾病诊治中心、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有了高层次发展的依托和定位,消化中心各专科的能量“喷薄”释放,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并取得骄人的发展成果,如今的综合实力已位居厦门市最强医学中心行列。

   “尤其是基础临床和学科建设进步飞速,和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强强合作’,更强化了消化中心的科研水平。”厦门市消化中心主任王效民教授说。例如,2010年3月,厦门大学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山医院挂牌成立,这是结合中山医院丰富的肿瘤临床治疗经验和厦大生科院雄厚的分子诊断科研实力,它将致力于提高本地区早期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和水平;今年初,消化中心学科建设再传捷报,消化内科入选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功跻身“国家队”,成为卫生部重点建设项目;消化中心还参与了厦大生科院关于应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科研助力医疗。消化中心近几年医疗规模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5个科室,即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能进行普通外科所有的复杂手术和微创手术,消化内镜诊疗部是本地区最大的消化内镜诊疗中心,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培训中心厦门培训基地。医疗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近几年,消化中心共获得各类各级科研立项4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2006年至今共发表统计源以上论著130余篇,其中为SCI收录40篇,厦大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占消化中心全部发文数量的一半以上。近3年来消化中心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7项。

▲临检中心的希斯美康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临检中心】
   人不动标本动,资源共享为患者

   2003年7月,厦门市临床检验中心成立。厦门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黄如欣教授提出:希望厦门临检中心医学学术水平起到带头作用,积极为厦门地区及周边地区提供临床检验服务,并促进厦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临床检验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提出了“人不动、标本动,资源共享、为患者减负”等服务理念。

   厦门市临床检验中心以一流的品质、一流的服务为厦门及周边地区25个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检验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外检”使中心的服务和技术从中山医院走向了外院、检测范围从厦门走向了周边地区,使中心的服务和技术充分辐射到更远的周边地区,造福了更多患者。临床检验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集临床检验、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实验医学中心”。特别是在中山医院成为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后,临检中心积极与厦门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合作,坚持“临床、教学、科研、产业化”并重的理念,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得各类科技立项29项(不含横向课题),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发表科技论文72篇(其中SCI论文1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尤其是2010年,中心的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获2项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卫生厅青年科研课题,居福建省同行业前列。多次获得卫生部临检中心质控成绩优秀的称号,并连续4年获得福建省室间质评活动全面优秀,成为厦门市取得室间质评全优成绩最多的检验科。从细微之处入手,不断提高门诊检验服务质量。如在全省率先实现无污染报告单,患者检验报告上网可查;在全省率先开展网络传送报告单,只要轻点鼠标,患者在家就可获取检验资料;在我市率先实行自助打印检验报告单服务;率先提出“一站式急诊检验”举措,开辟了中风绿色通道、心梗绿色通道等,为急诊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检验服务;实行弹性工作制,抽血窗口每天提早半小时开放;取消预约,做到“零预约”;将100%的特殊检验用品“下放”门诊检验室,方便病人在门诊就地检验,无需跑腿取标本和送单;并在坚持网上查询、电话咨询、邮寄报告单等便民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检验结果手机短信告知服务等。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9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