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戒严期”:禁书禁歌史匪夷所思
台湾《中国时报》昨日刊文回顾台湾“戒严时期”的禁书、禁歌史,现在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当时,海关人员看到“M”字开头的书都不放过,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作品,常被误认为是卡尔·马克思作品而被扣;有人带中国古籍“毛诗”入境,竟被当成“毛泽东的诗”没收。
台大附近知名的禁书书店唐山出版社老板陈隆昊指出,“黑书”(禁书)以左派、新左派为大宗,举凡《资本论》、《马恩选集》、史明的《台湾四百年史》都曾登上“黑书畅销榜”。
《花花公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情色书籍也在被禁行列。当年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想弄本《花花公子》,通常会到牯岭街、光华商场等旧书摊。挂着老黑眼镜的书摊老板,翻眼一看来客一副“好色之徒”模样,会不动声色地从摊架底摸出一本“好书”,很有人情味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除了书本,早年歌曲只要被冠上意境诲淫、文词轻佻、妨害社会善良风俗等任何一个原因,就难以见天日。台湾第一首禁歌,是日据时期泰平唱片出版的闽南语歌“街头的流浪”,这首歌因大唱“哎、哎……无头路的兄弟”,被认为违反风俗。
知名音乐收藏家李坤城表示,“国民党迁台时,因担心思乡而军心动荡,禁的都是一些乡愁浓厚的歌”,例如“何日君再来”、“黄昏的故乡”、“妈妈请你也保重”等歌。
太灰暗不行,太快乐也不可以。“给我一个吻”、“一见你就笑”因妨害善良风俗不被鼓励;欧阳菲菲演唱的“热情的沙漠”,则因为歌曲中的“啊”字“容易让人产生性幻想”遭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