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食品误区被掩盖
高脂肪高蛋白成了国人的杀手,以往的“富贵病”成了大众病。祸首之一就是随着人造的植物奶油而进入我们口中的反式脂肪酸,它会造成各种心血管疾病。
一战后出现的人造奶油,本用于取代高价的动物奶油,并且,人们也很快发现了人造奶油的好处———口感好,容易使用,且几乎不含胆固醇。所以,它就成了被广泛应用的食品原料,而胆固醇高、油腻的动物奶油,在经过一段沉寂后,又披上了“纯粹”、“自然”的外衣,在美食家口中,它成了适用于“拼死吃河豚”场合的奢侈品。
胆固醇过高有害,这点为人所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与其说人们当初主动选择人造奶油,不如说是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经过人造奶油厂商一番“推崇健康”的宣传后,人们抛弃了口感较差的动物奶油。
这就是西方关于人造奶油和动物奶油的故事。现在,由于普通人造奶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它在很多国家被要求改良,使反式脂肪酸含量微乎其微。可在中国,人造奶油从被广泛应用至今,几乎没人强调反式脂肪酸的危害。只有一部分了解食品工业的业内人士会提醒自己的家人,不要多吃所谓的“鲜奶油”。这个故事也许还有续集———那些被改良的奶油,一旦工业化推广开来,会不会以健康为名的食物又被发现含有别的危险物质?
也许,在不缺吃穿的当下,“洋快餐”本身就意味着某种“不健康”,至少是不注重生活品质,是属于普通人的食物。在西方,菜就比肉贵———这个趋势我们也有,或许普通人难以讲究生活品质,“物美价廉”的被证明有害,而有机蔬菜就那么多,只够那些买得起的人吃。如此,我们用什么来养活地球上的大部分人呢?
或许,吃什么和不吃什么,原本不是一个问题,每种食物或都各有利弊,搭配好也就可以应付———至少平均一下有害物质。可老人们都说,蔬菜的味道没有以前好了。我们人类究竟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
吃什么总归不是小事,不自知就会令各种不妙的事发生。而如今,被掌握的科学知识已足够多,而中国人对食物的认识却似乎并不清晰,甚至身上生了病都不知罪魁正是平日的食物。我们是否真的知道我们正在吃的是什么呢?还有多少误区是被商业需要所创造的美妙词汇掩盖了呢?又有多少国外已经划出的安全红线,我们没有看到而任意践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