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民警进校园教孩子远离危险
今起到5月,市教育局和市公安局将共同启动一个名为“千名民警进千所校园”的活动。千名民警将对学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禁毒知识,也包括防溺水、防拐骗、防劫持、防诈骗等安全自护知识,亮点是增加“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这一内容。
上述活动将启动今年我市中小学安全教育活动——今天是全国第15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起到4月4日则是第三个“福建省学校安全教育周”,今年的主题为“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
今年的“安全教育日(周)”因为南平事件而变得格外令人瞩目。这段时间,很多人在探讨,学校是不是得教孩子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不过,也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在南平事件这类极端案件中,即使大人也很有可能一时反应不过来,更何况孩子?
分管学生安全的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昨日表示,这一活动方案是在南平事件发生前就确定了的。任勇指出,今后厦门的学校安全将以全面预防为主——交通、溺水、消防等各类安全教育都要讲。
我市还将在中小学中开展“安全隐患我发现”调查报告征文比赛,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相关链接】
溺水和交通事故仍是厦门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两大“杀手”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厦门教育系统在校园内和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未发生意外死亡事故。不过,全年校园外意外事故22起,死亡27人。在这些意外事故中,溺水事故占一半,达到11起,死亡16人,交通事故4起,死亡4人。
手把手教孩子自救互救
市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昨成立
昨天,市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在市医疗急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项由市卫生局、团市委、市少工委共同发起的活动,旨在引导我市广大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急救观,普及急救知识,增强少年儿童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杨鹭琳说:“我每次看到有关儿童溺水身亡的新闻报道就深感痛心。即使不慎溺水,只要同伴掌握了基本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有些悲剧还是可以避免的。”
杨鹭琳介绍,此次成立的是我市首个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今年,该基地将面向全市4-6年级的少先队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开展29期免费急救培训课程,以及2期平安行动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全年培训均为免费,以学校自愿组织、报名为主,此外每期培训将预留若干名额,我市4-6年级少先队员可通过拨打12355参与免费培训。
青少年急救培训课程昨日同时启动。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现场示范了溺水心肺复苏、头部伤口包扎的急救。
孩子,你安全吗?
一直有这样的印象:学校的安全工作似乎是被事故“牵着鼻子”走的——今天哪里发生了学生踩踏事件,明天就赶紧下发防止踩踏事件的通知。
当然,我们不能指责这些“通知”,这些“通知”虽说是亡羊补牢,但对于其他学校是一种警示作用。同时,教育部门说,类似这种“通知”并非是“补充”,事实上,类似防止踩踏等本来就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内容,“通知”只是一种强调。
但是,为何还是有事故发生?除了极端事件,我认为,人们或许应该检讨:我们的安全防范还是考虑得不够细致。以福州那起围墙压死出黑板报学生的事故来说,真有点匪夷所思——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校舍安全检查,为何围墙还会倒?据说,内部的通报会认为原因在于:在过去的检查中,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教室等主体建筑,忽略非主体建筑。
南平事件发生后,人们开始总结经验教训。譬如,有的学校已经行动起来,给男体育老师发棒球棍、报警器之类的防护工具,让他们在必要时出手保护学生。学校的责任心令人感动,不过,我也在想: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安全了吗?
我看未必。首先,在小学,男教师本来就人丁稀少,年富力强的男教师更少,这样概率淘汰过后的力量,能否保护几百名学生的安全?其次,现在这些安全预案还是以南平事件中的行凶者为假想敌,即上学或放学的校门口出现持刀的歹人,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罪犯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学校的守护队做好足够的准备了吗?
应该说明的是,对于学校成立安全护卫队,我举双手赞成,毕竟为学生安全加了一把锁。不过,我也在想:学校的安全工作,不能再局限于事故范畴,也不能单靠学校的力量。
南平事件发生后,有位母亲问女儿:如果是你,该怎么办?本以为得到的答案肯定是“跑”,想不到十岁的女儿不假思索地说:“踹他,抢他的刀”。这让母亲吓出了一身冷汗,她问:学校能不能教孩子求生技巧?
换句话说,我们从事故汲取的经验不能仅仅局限在校门口,应该有更广泛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从南平事件来看,保护孩子的安全,单靠学校力量已经不够了。这几天,一些人在探讨中国版的“校园安全计划”。
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一所高中曾发生过一起枪杀案,此后官方启动了“校园治安巡逻计划”,向数十所中学派驻了全职驻校警察。
在中国,警察驻校可能不好操作,但是,有人建议,借鉴多伦多的治理思维对校园安全进行“摸底”,制订一个中国版的“校园安全计划”。比如,能不能采用流动巡警车?如果学校门口能常看到警察,不法之徒会有所顾忌。
南平事件中遇害的8个孩子用生命提醒我们:社会生态和教育环境日益复杂,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关注孩子安全——时不时问问自己:还有多少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有多少细节经不起推敲?
也许家庭和学校可以教会孩子远离插座、电线,但是,孩子不可能时时在父母和老师的眼皮底下。他们的安全成长,更需要社会筑起全方位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