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陪护师”不是“陪聊”
厦门心理咨询业者认为,不应谈“陪”色变,期待规范管理
心理陪护师主要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抚慰、指导。资料图片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已慢慢走俏,尤其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备受关注。虎年春节刚过,上海就诞生一个新职业“心理陪护师”。但心理陪护师一对一上门的陪护形式,被人误解为是带色情意味“陪聊”的“转正版”,接踵而至的争议是,这是创建了一种正规的全新职业,还是继续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厦门目前还没有出现心理陪护师一职。于是,本报记者采访厦门心理从业者,共同探讨厦门的心理环境并展望这个职业在厦门的未来。
调查:厦门尚无心理陪护师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发布了消息,注册心理陪护师作为一项新职业春节后在该市诞生。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服务,对老人、孕妇、孩子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运用心理知识、生理护理技巧和沟通技能,以一对一的形式对其进行心理和生理上的护理和陪伴。
福建省知名权威心理咨询机构“心灵空间”的林一芳是国家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心理师,也是国际催眠师。她介绍说,要获得注册心理陪护师的从业资格,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是经过国家专门机构认证的,所以千万不要把 “心理陪护师”和“陪聊”混为一谈。她说,目前厦门还没有心理陪护师这个职业设置,但可能有人在从事与正规心理陪护师类似的工作。
释疑:心理陪护师是“大众朋友”
“说明白点,‘心理陪护师’就是帮人做思想工作。”作为心理咨询师和部门管理者,厦门仙岳医院心理门诊部的张晓阳主任对心理陪护师这一新职业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专业的角度看,心理陪护师是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如孤寡老人、父母离异的小孩和一些特殊时期(失业、失恋等)人群进行心理抚慰、指导。这些人只是一时的困惑,并没有表现出心理病的特征,并不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或是心理治疗师。而从通俗的角度看,心理陪护师就是“大众朋友”,孤独或是失意的人们,可以找他们诉说。他们要做的就是陪人家聊天,聆听、支持和鼓励他们。
建议:规范化才不会谈“陪”色变
由于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服务与消费还知之甚少,甚至将其与神经疾病混为一谈,对心理服务有需求的人,往往“讳疾忌医”,宁愿多花钱请专家上门,也不愿亲自上心理咨询室。林一芳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登堂入室提供一对一的私密服务,他们认为“心理陪护师”一对一的形式更能保护客人的隐私权。
林一芳认为,有关部门必须严格考核心理陪护师的资格,心理陪护师必须持证上岗并接受行业协会的有效监督,这样,人们才不会谈“陪”色变。
张晓阳对这一新兴职业的前景表示乐观的同时,对其有类似的担忧——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该如何规范,心理陪护机构该如何保障来访人的隐私?他说,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心理陪护师确实容易被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