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政策法规 >> 查看内容

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多方共举,求解照护之困

2025-11-12 09:41:46人民网佚名查看次数:7

  10月28日,老年人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用餐。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探索“机构+社区+居家”的养老服务模式,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参与运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在社区为老人提供长期照护、短期托养、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服务,提升居民晚年生活品质。
  新华社记者 刘 续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科技被视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力量。它将如何重塑老年生活?备受关注的“机器人养老”是否可行?

  近日,在贝壳公益与《人物》杂志联合举办的银龄生活主题沙龙上,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照护不仅需要爱心,专业技能也不可或缺

  问:随着时代变化,家庭内的照护群体有哪些变化?他们面临哪些现实困难?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孙晓红:如今,家庭照护者普遍面临三重压力:在打拼事业的同时,还需承担赡养父母和抚育子女的双重责任。此外,随着人越来越长寿,“年轻老人”照护“年老老人”现象会越来越普遍。门诊中,我们常看到白发人推着轮椅,上面坐着更年迈的老人。

  照护者承受的不仅是体力消耗,更有沉重的心理压力。在门诊,我经常遇到五六十岁的人因为消化问题来就诊,但检查下来却找不到具体病因。深入了解发现,很多人是因为长期照顾高龄父母,身心长期透支导致的。必须承认,照顾老人与照顾婴儿完全不同。无论照护者如何尽心尽力,面对的往往是老人日渐衰弱的现实,其间饱含着难以言说的无力感。同时,老人因身体不适而发出的反复呻吟与叹气,也会消耗照护者的心力,让他们难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需要强调的是,照护不能仅靠爱心,专业技能同样不可或缺。有的家庭虽有几个子女轮流照顾一位老人,但送到医院时,老人却严重营养不良,还长了褥疮。家属很困惑:“我们每天都在照顾,为什么还会这样?”这也说明,我们需要培养能够照护老人的、有技能的专业群体。

  以吞咽困难为例,这不只是脑卒中后的症状,也常见于因肌力衰退而饮水呛咳的普通老人。呛咳会引发吸入性肺炎,若照护者喂养方式不当,即使食物做得再精细,也可能造成危险。实践中,接受过专业指导的家庭,能及时识别预警信号,让老人转危为安;而缺乏专业支持的,往往送到医院时已来不及了。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强调:照护老人不仅要关注老人本身,也要关心照护者的健康与技能培训。

  问:当前,专业照护队伍的建设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

  孙晓红:这样的专业队伍正在逐步建设中。北京一些优质的养老社区,有的已经初步组建了专门服务老人的团队,也和老年医学科有合作。他们不仅能陪老人聊天、帮忙打扫卫生,更希望解决老人的一些实际健康问题。比如老人出现吞咽困难,或者大小便不通畅这些情况,专门去医院很不方便,但团队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我们就在这些具体细节上,给他们做专业的指导。对于有医疗需求的高龄长者,我们倡导综合评估、整合照护。例如,当长者来老年科门诊就诊时,我们不仅关注其具体疾病,还会全面评估其身体功能、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等多方面情况,特别是会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梳理整合,以最大限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我们还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例如,通过居委会、社区等渠道,动员刚退休、有学习能力的低龄老人组建志愿队伍,既照顾更高龄的老人,也为自己的未来积累照护资源。关键是把社区网络搭建起来,不能等到老人健康状况恶化才送医治疗——那已是最后的补救措施。在入院之前,我们能做的预防和干预工作非常多。目前,国家层面从医疗卫生到民政系统,都出台制定了很多政策措施,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科技发展为老年健康带来新的可能

  问:许多人关心,科技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发展,会给养老带来哪些改变?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景军:从社会层面看,我们可以借助AI技术来推动养老服务和老年健康领域的进步。AI目前主要探索4个方向,也就是所谓的“四个世界”:

  一是语言世界。通过大语言模型,AI扩展了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

  二是视觉世界。AI可以生成图像、电影片段,还能用于医学影像分析,比如通过热图快速标注癌细胞,视觉能力十分强大。

  三是物理世界。这主要体现在机器人、无人机等实体设备上,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最后是AI的生物学世界。AI正在助力新药研发,例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就有不少突破来自这个领域。

  我特别希望中国的科技企业能加大投入,不只把AI局限在语言层面,而应更深入地拓展到物理、视觉和生物学世界。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目前我最期待也最寄予厚望的,是AI在药物发现方面的突破。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目前仍缺乏有效药物,一个重要原因是药企投入不足。如果AI能加速新药研发,将给广大认知障碍患者带来希望。此外,AI在远程医疗、健康信息整合等方面也能发挥实际作用,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早日实现的。

  第二点与景军老师提到的“语言世界”和“视觉世界”相关。目前人工智能以大模型为主要发展方向,在老年人生活中的一个可能应用是“陪伴”——通过语言或视频与老人交流,缓解他们的孤独,或在子女无法常在身边时提供一定慰藉。但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大模型目前仍不完善,可能产生错误信息或过度迎合,进而对老人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这方面既有潜力,也有可见的风险。

  第三点是关于“物理世界”的AI应用。我对此不太乐观。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承担照护工作中脏活、累活的具身智能,比如处理大小便、洗澡、喂饭等,但目前的机器人技术离这一目标还非常遥远。尽管很多80后、90后期待未来靠机器人养老,我认为这在当前仍是一种幻想。根据莫拉维克悖论,AI在认知和语言方面进步迅速,但在物理世界的动作能力上,甚至还不如3岁孩子。因此,我对此没有太高期待。

  景军:外骨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后,已经比早期机械式外骨骼灵敏许多。

  胡泳: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老年人来说,“失能”与“不失能”之间的生活质量差距巨大。因此,最迫切的是解决失能老人的照护难题。外骨骼这类技术当然有帮助,不仅适用于老年人,中年人也可以使用,比如辅助爬山或行走,但它更多是增强活动能力,而非替代人工照护。

  景军:是的,有了外骨骼这类设备,照护者在协助老人起身时会省力很多,也能有效避免腰部损伤。从微观层面看,科技的发展为老年健康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

  问:从临床角度,您对科技在照护中的应用怎么看?

  孙晓红:将先进科技应用于老年人照护,前景广阔。比如针对卧床老人,可以借助机械手等辅助设备来减轻照护者的负担。要知道,一位完全失能老人的全身重量都压在照护者身上,长期下来谁都难以承受。借助科技外力,同时教会照护者正确发力、善用巧劲,这些是可以实现的。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不少辅助设备,未来也会越来越完善。比如在家助浴,对很多老人来说,洗澡、吃饭确实会成为难题,科技进步将有助于解决这些实际困难。

  多元养老系统亟待构建

  问:每个年轻人都曾是、正是、将是所爱之人的照护者。景老师和胡老师都有过照护家人的经历,当时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景军:胡泳老师提到对技术不要期待过高,这个提醒是非常对的。因为到最后的关头,什么都没有真人管用。我母亲临终前,我们花3万元买了台呼吸机,结果噪音大、操作难,反而让全家人都无法休息。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考验的是人的良心、美德,有没有爱母之心、爱父之心——这些传统伦理在生命最后阶段会完全显现出来。

  例如,我们家算是具备照护能力:经济上没有太大压力,人力上也相对充足,家里有7个人能帮忙,再请一名小时工,总共8个。可即便这样,在照顾我母亲最后那四五天里,家里7个人累倒了5个,根本撑不住。这时候才深刻意识到,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专业、可靠的照护团队。

  过去5年,我们收集了国内300多份临终照护案例,发现因长期照护导致精神崩溃的不在少数。如今,随着不生育家庭、失独家庭和无子女群体的增多,单靠家庭承担养老责任已不现实。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构建一个融合家庭、社会、公益与个人力量的多元养老系统,否则现在的家庭,尤其是单亲和小型家庭,将难以应对当前与未来的养老压力。

  胡泳:科技发展确实可能一日千里,某类机器人不成熟,不代表其他类型发展得不好。但我之所以强调这个观点,是出于一种深切的担忧:如果我们现在就将所有期望寄托于机器人,很容易形成一种错觉,认为照护将越来越与“人”无关,而只关乎机器。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的照护体系,关键在于建设基础设施。这既包括硬件层面,比如更好的医院、更多的养老院,以扩大专业照护的覆盖比例。但基础设施的另一核心要素,是“人”。我们的护理队伍从何而来?当家庭照护难以为继,责任转向社会,社会同样需要有人承担。即便在家庭内部,许多人也会聘请保姆或护理工。我们应当礼赞那些进入家庭提供照护的千百万工作者——他们大多是女性,包括保姆、小时工和护理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未来的社会照护体系中,都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这不是单靠人工智能就能解决的。我认为,应呼吁更多男性加入这一行业。

  举个例子。之前我给父母洗澡,每次洗完我都大汗淋漓,像打了一场硬仗。我母亲本身有残疾,挪动尤为困难。后来,我发现有专业的助浴服务,就下了单。助浴公司派了两位小伙子上门,他们一边洗,一边和老人说说笑笑,非常有耐心。为什么是两位小伙子?因为挪动老人需要体力,普通人单独操作很容易受伤——正如孙晓红医生所说,老人全身的重量压下来,照护者受伤风险很大。所以说,无论是家庭照护还是社会照护,都需要大量的人,甚至大量的男人。


  读者留言

  《人物》与贝壳公益共同打造的《老去,我们准备好了吗?——社区银龄生活观察报告》发布后,引发广泛共鸣。我们摘选了部分网友的留言,以飨读者:

  怎么能说老呢,60岁正是闯的年纪。

  ——网友“亮堂堂”

  可能大多数人面对老人都很难有面对小孩子一样的心情和耐心,但还是希望老人能够多被善待一些。

  ——网友“oxygen”

  老人在努力,社会也得同频。

  ——网友“子瑜”

  除了城市的养老,希望农村养老也能得到同样的关注。

  ——网友“春水”

  只要我愿意,66开始学芭蕾又怎么了?

  ——网友“韦律”

  人生的午后,我要精彩地活着,而不是赖活着。

  ——网友“一棵树”

  我们是要学会“教育”父母的,带着他们一起跟住时代。

  ——网友“遇故人”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吸收新思想,会延缓大脑的衰老。

  ——网友“云游”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483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