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 开学综合征怎么解决?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薛尧 通讯员 陈苹)“孩子这两天总说头疼、没胃口,是不是生病了?”开学后,有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类似问题,一些医院门诊也有不少前来咨询的家长,心理专家将此情况称为“开学综合征”。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专业医生为您支招。
家长频繁催促 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
“‘开学综合征’并非医学上的疾病诊断,而是学生从假期到开学的过渡阶段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多发生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市儿童医院医生杨琴告诉记者,近期医院门诊中此类咨询量较平时有所增加。
谈及成因,杨琴分析,首先是作息紊乱的“反噬”。假期里,不少孩子熬夜刷手机、打游戏,早晨睡懒觉,生物钟与上学时相比变得混乱。开学后突然要早起、收心学习,身体和心理难以快速适应,便容易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其次是学业压力的焦虑。部分孩子担心新学期学业难度加大、作业增多,或对考试存在恐惧心理,刚升入新学段的学生,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老师和同学,容易感到紧张不安。此外,假期“重娱乐、轻学习”的状态也让孩子很难马上切换到学习模式,产生抵触心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瞿晔认为,家长的焦虑情绪也可能传递给孩子,“有些家长开学前不断催促孩子赶作业,过度强调新学期要‘收心’,或反复强调‘新学期要考好,别落后’等,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科学调整作息 一到两周就能自行缓解
针对“开学综合征”,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为家长提出了一系列实用建议。
在作息调整方面,杨琴建议家长“渐进式”帮助孩子恢复规律作息。每天夜间比前一天提前15至30分钟睡觉,早上较暑假起床时间提早15至30分钟,逐步向上学时的作息靠拢。同时,减少孩子睡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通过阅读、听轻音乐等方式助眠,让身体的生物钟慢慢回归正常。
瞿晔表示,心理疏导是关键。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和困扰,不要一味指责或批评。“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假期的美好时光,再聊聊新学期的期待,比如新的课程、有趣的社团活动等,帮助孩子建立对新学期的好感。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熟悉校园,减少陌生感。”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体育锻炼等方式,营造轻松的开学氛围。
“‘开学综合征’一般持续一到两周,多数孩子能自行缓解。如果孩子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拒绝上学、失眠等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瞿晔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