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遇工伤 跨省协同织密服务网
“北京有温度!西城区劳动保障监察的工作人员让我们母子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近日,一通来自12345市民热线的特殊表扬电话,揭开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暖心故事。
相关负责人回忆,此前,执法科接连接到两个特殊咨询电话,均来自外省的袁女士。几经询问后才得知,袁女士的儿子因工伤导致伤情恶化,母子二人此次进京,一方面是为了求医,另一方面是给受伤的儿子“讨个公道”。“我们就像没头苍蝇,连‘工伤’二字都不会写,路费都是东拼西凑来的。”电话中的袁女士哽咽不止。
执法科当即启动接诉即办应急机制,尽心尽力为母子二人提供帮助。当工作人员高明在某小区凉亭见到蜷缩在硬纸板上的母子时,心被深深刺痛。经进一步了解后,高明敏锐察觉这起案件具有特殊性。袁女士的儿子存在智力障碍,属特殊群体,反映问题涉及跨省工伤保险政策衔接,同时,袁女士家庭经济极度困难。虽然母子两人的诉求超出劳动监察管辖范围,但高明没有因“非职责范围”而推诿,而是坚持“首问负责”,第一时间联系工伤科,现场向袁女士解读工伤认定的相关规定,告诉袁女士先带儿子治疗,让医院出具规范诊疗证明,为后续认定保留关键证据,然后返回原地办理工伤认定。
异地就医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见肘。面对袁女士“医药费已掏空家底”的困境,高明自费资助200元返乡路费,并协助母子俩规划了最经济返程方案。当现金递到颤抖的双手时,袁女士热泪盈眶地说道:“使不得啊同志……”
而今,袁女士的儿子已在当地劳动部门协助下,配合相关单位进行了工伤认定,所涉及的医疗费用也进入工伤保险报销流程。对此,袁女士通过12345向执法科工作人员表达由衷感谢,称赞北京的工作人员“既讲法理更通人情”。
以此案为契机,西城区人力社保局进一步完善了特殊群体“上门办”、跨省案件“协同办”工作机制,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完善一套机制”的改革成效。下一步,西城区人力社保局将“向前一步”主动作为,在握紧法律标尺的同时捧出为民服务的真心,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感受到社会保障的温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