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助力智慧医疗“破圈”
医疗改革是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民生事项之一。如今,在长三角,上海青浦、浙江湖州、江苏昆山三地的患者,可以通过医疗联合体远程门诊共享三甲医院专家看诊一体化服务。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政府部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数字经济发达,医疗资源富集,这为智慧医疗提供了扎实的制度环境和“破圈”动力,具备了形成“智慧医疗生态圈”的社会土壤。
政府承担着资源协调的相关职能,引导智慧医疗实体落地,协助市场主体打破跨域壁垒。《健康上海2030行动计划》指出,推动智慧医疗在市内普及,为医疗资源辐射、下沉其他省市做好平台保障;在“健康浙江”战略推动下,省级一体化智慧医疗管家“安诊儿”迭代升级,引导本省科技企业加速跨省合作;江苏构建“智慧医疗云平台”、安徽落实“智慧健康安徽”战略,完成与上海、浙江医疗资源的互通共享。这些政策与产业布局,均为智慧医疗跨省协同提供了基本条件。
医疗机构和科研企业,则是智慧医疗产品的提供者。在“长三角智慧医疗联合体”平台上,政府担保签约,将“入盟”医院、科研机构、医疗创新企业整合起来,打通产学研全链条。平台通过远程诊断、AI辅助医疗等新技术,紧密对接医院需求。医院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反馈与患者体验信息,推动形成以技术为支撑、服务为核心、医疗教育为辅助的智慧医疗产业集群。2023年,浙江已有1700万余人次体验智慧医疗。就诊前,智慧医疗模拟专家诊疗思维,为患者提供AI诊前评估,协助预约挂号;就诊时,患者将AI预问诊内容授权同步给医生,提升问诊效率。
以上海为中心的优质医疗城市群,是智慧医疗跨域联动的建设者。上海有辐射全国的医疗能力,优质完备的医院、医生、医疗产业;江浙皖有相当数量具备智慧医疗基础建设的医院,都可以申请入盟“长三角智慧医疗联合体”。在省级平台完成信息接入,在联合体平台对接专家,打通城乡智慧医疗最后一公里,加速基层医疗体系升级。
数字经济是长三角智慧医疗扩容增效的底层基座。依托大数据、超算平台、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智慧医疗应用如同搭上了江浙沪皖密布的“数据水网”,通过手机终端与寻常百姓联通。江苏徐州的患者即便在杭州住院也不费周折,通过“浙里办”可以完成异地医保报备,申请浙苏互认的“电子医保凭证”可以实现医保结算,用智慧医疗平台可以为家属搜索院区附近食宿。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立以来,智慧医疗发展按下快进键,“长三角智慧医疗联合体”的扩容、丰容,是实现区域协同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平台已集成沪、苏、浙三地医疗数据,接入部分安徽省医疗数据,基本实现跨省、跨机构、跨领域的多线程合作,成为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操作杆。几年来智慧医疗的高速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智慧医疗的“破圈”整合,从各方面理顺了政府、医疗机构、研发企业、医疗产业之间的关系,使长三角跨域合作机制实现综合升级。通过“长三角智慧医疗联合体”的硬件建设、软件联通与数据共享,政策制度协同、产业技术乃至信息壁垒被逐一打破,各方围绕“一体化”目标,不断细化合作层级、优化合作机制、扩展协同领域。
智慧医疗促成了一揽子制度创新与跨域制度融通,为接下来更多制度创新提供操作指导。“长三角智慧医疗联合体”以就诊服务为核心,先解决医疗数据标准化、医疗检查标准互认问题。沪苏浙从数据处理技术标准、医疗数据使用法规入手,变三套标准为一套,“就高”制定互认要求,确保了各地医疗信息可兼容共享。这种以制定标准来推动创新的办法,还复制扩展到健康管理、医保办事、买药体检业务等方面,催生了更多优质创新服务。
长三角城乡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各地医疗服务差异长期存在。通过“长三角智慧医疗联合体”,三甲医院与基层医院、乡镇卫生所逐层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专家队伍、新医疗技术逐步落实共建共享。患者就诊难、重特病诊断难、基层医生规培难、基层医疗监管难等困境被打破,群众生活幸福感、保障感增强了。
(作者:王雪楠,系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