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院动态 >> 查看内容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样板

2022-09-21 14:25:31本站liming查看次数:199

2019年11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经过两年多的规划设计,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半个月后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带队相关部委及八省市近20家知名医院领导,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考察和观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成效。

这种时间安排,显然大有深意。

事实上,此次是王贺胜在半年时间内第二次考察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2019年6月15日的考察中,他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国家医疗队‘排头兵’,在国家刚刚提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这一方针不久,就已先行先试,通过同质化、全运营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建设,初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为今后全国各区域医疗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缘起:弥补福建医疗短板 形成区域辐射效应

2014年8月,厦门市政府和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医院由厦门市政府全额投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全面运营管理。

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顾建英,从一开始就深度参与了医院的筹建。

“厦门经济发展不错,但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中山医院被委以重任,接手这项工作,形成辐射效应。”顾建英回忆。

2014年3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上海市委、福建省委、厦门市委、复旦大学党委等多方领导动议;同年6月1日选好地址,8月8日签定协议;2015年9月18日打下第一个桩;2016年4月24日结构封顶,6月开始内装修;2017年8月20日试运行……

顾建英娓娓道来,关于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仿佛都已经刻在了她的脑海里。

医疗安全无小事,医院内装之初,顾建英请国际标准评审专家看现场、审图纸,尤其在手术室、检验科、ICU等重点区域,力求布局合理,与上海“同质化”……“一路走来,并不容易。”顾建英感慨。

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开业典礼上,时任原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现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表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成立对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医改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将有效提升厦门市、福建省乃至东南沿海一带的整体医疗水平,把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海峡西岸经济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当时也表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将深入探索医师多点执业、跨省医联体等举措,以创新机制吸引国内外医学精英加盟,进一步提升东南地区的整体医疗水平。

2017年2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半年后开业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探索紧密型跨省医联体模式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运营两年多,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孙志诚参观调研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后曾感叹:“你们把我脑海中的设想已经变成了现实!”

模式:同质化管理,让厦门医院保持“复旦中山标准”

2019年11月20日,中山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双中心辐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中山厦门模式》,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上海名医常驻厦门,“家门口”享“复旦中山”优质诊疗。

中山医院创新“同质化”管理模式,推行临床“双主任”制和行政“垂直管理”,即上海总部各科室主任兼任厦门医院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总部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是厦门医院相应职能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无论是医疗水平、诊疗规范,还是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医院核心管理,都保持着“复旦中山标准”。

其中“人才同质化”尤为突出,上海总部派出120多名资深专家、骨干常驻厦门医院;高年资主治医生组建的医疗队,分批赴厦参与学科建设;各学科主任、名医工作室专家成员每周轮流去厦看诊、手术、教学和查房;厦门医院招录的医务人员需在总部接受规范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同质化”程度之彻底,无异于在厦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让厦门、福建乃至东南沿海一带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原汁原味的“复旦中山”优质诊疗。

二、不断问鼎塔尖技术,填补厦门30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人才、管理的“同质”,为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真正落地厦门提供了保障。目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开设40个临床医技科室,开放床位501张,上海总部先进成熟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已平移至厦门医院,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多学科、全方位的“一站式”精准诊疗。

针对厦门本地需求组建的12个名医工作室高效运转,规范完成了诸多外院转来的肝癌、肾癌、胃肠肿瘤及血管病等专科疑难重症病例的手术和治疗,完成的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超60%,其中肝外科、心内科、心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等优势学科高难手术占比达到90%以上。不断问鼎“塔尖”技术,在厦门同步开展了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30多项厦门乃至福建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三、信息化手段拉近沪厦距离,患者群体覆盖福建全省乃至省外。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开设远程查房、远程会诊、远程视频门诊,让沪厦两地专家纵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一方小小屏幕中相聚,且实现了沪厦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沪厦专家在线即可查询、调取两地患者病史资料,开展会诊讨论、远程看诊,完成医嘱下达、在线开具处方等。免除了福建患者外地就医的舟车劳顿,节约了费用。

目前,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患者群体已覆盖福建全省,其中40%的患者来源于厦门以外的20多个省市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等,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正日益凸显。

在顾建英的描述里,“中山厦门模式”更为生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和上海总部医院办公室的座机可实现短号互拨;在上海办公室可以调取厦门患者的住院病史及医院运行指标;可以实现远程查房、交班、培训等……

中山医院在智慧医疗方面进行了多项先锋探索。顾建英介绍,樊嘉院士的肝脏团队,不仅建立了大量的数据样本库,还通过彩超、磁共振以及基因、蛋白组学等多模态的智能融合,为医生呈现出一个多维度的疾病状态,帮助医生做出更全面的诊断;脑血管团队推出的脑疾病AI医生,通过步态能对脑功能进行评估;葛均波院士团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葛”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不断学习……

“复旦中山”智慧医疗经验已逐步落地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依托上海总部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理念,厦门医院也正不断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顾建英至少每两周去一次厦门,不在厦门时她通过远程的方式召开院长办公会、党委会和全院干部大会,“两地信息是连通的,上海开干部大会,厦门也跟着开,上海怎么做,厦门也要怎么做,完完全全一脉相承。”

之所以派120多名骨干专家常驻厦门、把新招人员送到上海培训、进行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就是为了实现两院在技术、管理及文化上的相通,不然很难做到“同质化”。顾建英要求外派人员每两周回上海总部工作两天,看诊、查房、做手术,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保持团队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在新技术、新理念的掌握上不被落下。

在同质化的同时,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比如福建的消化道肿瘤高发,相应的胃肠镜治疗就会增多。顾建英介绍,开业短短2年,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胃肠镜治疗2019年已超1.5万例。

辐射周边,是区域医疗中心的应有之义。2019年11月22日,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与海沧区卫生健康局签约,将和后者及其下属的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教学、人才培养、医技协作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从厦门岛内延伸到岛外,辐射闽西南乃至福建地区。与厦门三院合作,协助三院培养学科骨干,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医疗人才队伍。顾建英介绍,未来还将在科研、教育培训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致远:继续探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顾建英告诉健康界,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超额完成了2019年的业务、运营目标,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复旦大学、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认可。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总结和梳理了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上的探索经验,以及碰到的难题和瓶颈,部分内容被纳入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标准和政策。

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顾建英多次提到厦门市政府的智慧。正是由于他们敢放手、肯放手以及大力的支持,把医院的人、财、物管理全部交给中山医院,才收获了“政府真投入,医院真心干,老百姓真实惠,效果真实效”的高度评价。

“中山人的奉献精神”,在顾建英看来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他们的不计得失、真心实干、努力奉献,医院也不会取得如今的成绩。

对于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体会,顾建英表示,高水平的医护技及管理人才队伍是关键,同时创新的技术、先进的理念是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医教研协同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作用。“同时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加大‘智慧医疗’建设,进而更广地辐射基层百姓,满足百姓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开业两年多,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及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等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提前实现了‘精准提升当地医疗水平’‘解决患者异地求医难’的办院初衷。”顾建英说。

她还表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将继续探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方位平移上海总部优质医疗资源,在厦门打造“复旦中山”标准,提升福建沿海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福建百姓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为国家深化医改和健康中国战略作出贡献。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1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