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的巨头跨界“医疗梦”
制造业巨头美的要去建医院了?!
11月20日晚,美的集团(000333.SZ)发布公告称,美的控股及一致行动人何享健在9月3日和11月20日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公司1%股权。按减持价计算,累计套现约56亿元。
公告披露,这次减持所获资金将全部用于建设和祐国际医院。据悉,该医院由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旗下的美的控股全额投资,定位为民营非营利性质,未来经营所得将全部用于医院建设、学科研究等。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出台,医疗大健康成为热门投资领域,一些行业巨头纷纷跨界进行布局。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在此之前,与美的同行业的海尔、海信、格力等都已先后跨界进军医疗健康行业,此外像BAT、恒大、碧桂园、万达等行业巨头也早已入局,抢滩医疗健康赛道正如火如荼。
不过,由于专业门槛、外部竞争以及内部战略调整等诸多原因,巨头们的跨界“医疗梦”潮起潮落,有人争先恐后进场,也有人匆匆忙忙离场。
巨头的医疗梦
今年8月,美的控股与顺德区政府签订协议,投资百亿建设非营利性的和祐国际医院。今年11月13日,该医院在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新城区正式破土动工。
当天,美的控股总裁、盈峰集团董事长何剑锋在动工仪式上表示,“四五年前我们家就有了建设医院的想法,当时我父亲(何享健)希望能够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国际医院。”
根据规划,项目选址顺德北滘新城区,医院主营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规划床位总数1500张。总投入约100亿元,其中一期投入约60亿元,计划2023年底完成主体建筑交付,2024年上半年竣工并运营;二期投入约40亿元,预计在一期使用满负荷前启动建设。
事实上,这并非美的首次涉足医疗健康领域。早在2017年10月,美的控股就成立了孙公司广东美和健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后者又成立了佛山市顺德区美和门诊部有限公司,作为高端体检中心“美和健康”的运营主体。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随着和祐国际医院的正式动工,“美和健康”将成为和祐国际医院的下属机构,其定位也将变为“体检+专业化健康管理+一站式诊疗全科门诊”。
此外,何享健还创办了善耆家园、和泰安养中心等非营利项目。公开资料显示,善耆家园(养老社区)是由何享健发起的广东省德耆慈善基金会(AAAA)募资筹办的养老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床位1500张。一期建成床位830张,并在去年正式开业。
而和泰安养中心则是2018年在北滘新城启动的综合性公益养老服务项目,由北滘镇政府划地43亩建设,其整体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建设床位约708张,计划到2022年初投入试运营。
有别于美的,老对手格力则选择从医疗器械切入。今年初疫情暴发后,董明珠高调宣布将投入10亿元布局医疗器械领域,引发市场热切关注。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在疫情暴发后不久,格力开始生产口罩、护目镜等防护产品,同时生产口罩机。
今年3月17日,在“走进格力对话董明珠”直播中,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对外表示,格力电器将投资10亿元在医疗器械领域,研发生产高端医疗设备。
董明珠表示,投资医疗设备是因为看到了需要。“比如当时缺口罩,制造是最大的问题。格力有智能装备,做数控机床,我想数控机床自己都能做,口罩机不行吗?所以我说我们应该敢于去担当,这是我做口罩机的原因之一。”
为此,格力先后成立了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以及天津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
启信宝信息显示,珠海格健医疗科技成立于2020年2月18日,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袁伟刚,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医疗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康复辅具及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
紧接着的4月8日,成都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包括医疗器械、实验室设备的研发、生产等。
10月26日,天津格力新晖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消毒器械生产、消毒器械销售等。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在上述三家公司中,除了成都新晖,其余均由格力电器100%持股,而董明珠则分别担任成都新晖和天津新晖的法定代表人。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全球各地对相关医疗设备的需求大幅增长,医疗器械成为急需补给产品。受此影响,国内71家A股上市医疗器械企业的业绩也呈现出整体上涨趋势。
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8月31日,国内71家A股医疗器械企业年中报收官。71家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43.9%;总净利润226.6亿元,同比增长340.5%。
长期从事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凯乘资本创始人邹国文曾分析认为,家电巨头布局医疗器械的理由诸多,包括政策利好、医疗器械无专利悬崖、国际对标等因素,“医疗器械类似高端制造业,和格力、美的、海尔最具有协同性,还有毛利高、污染小、单位产值高等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发现,另一白电巨头海尔早在2004年便开始涉足医药流通业,并投资300万元成立青岛海尔医药有限公司。除此以外,近年海尔医疗平台通过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在全国布局了16家具备一流医疗资源的医院,同时,还链接了海尔生态优质资源以及生态内的近百家医院。海尔医疗平台还在青岛落子了目前国内诊室数量最多的单体综合门诊医疗中心门诊。今年9月,海尔集团旗下首家互联网医院“盈康一生互联网医院”在青岛正式落地。
而总部同样在青岛的海信也在2014年成立了青岛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跨入数字医疗产业。今年10月,海信医疗发布了历时九年自主研发的首款超声产品,希望借此进入高端医疗影像设备跑道。
海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CTO陈永健曾向媒体表示,海信进军超声产业时,没有像一些企业满足于在已成“红海”的低端市场拼杀,而是越过高技术门槛向中高端市场的“蓝海”挺进,要尽快通过自己的努力缩短和国际高端品牌的差距。
在他看来,“在海信高端医学影像产业的‘拼图’中,海信彩色超声设备是最关键一环,它将为海信医疗未来向内窥镜手术设备、微创手术机器人等影像设备领域进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入局与退潮
事实上,除了美的、格力、海尔这样的家电巨头外,不少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到医疗健康这一赛道中来。
2014年,《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不再限制药企、药店之外的主体进入医疗行业,同时允许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储存和配送药品。这为不少互联网企业进击医疗行业提供了契机。
多年前,马云就公开表示看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潜力。2014年,阿里巴巴和云锋基金以1.7亿美元收购了中信二十一世纪,之后将其更名为阿里健康,并改换股票简称及公司网址,通过借壳开启阿里健康板块的资本运作。
此后,阿里健康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自2016年起,阿里健康开始代管天猫医药馆,并逐渐纳入天猫医药馆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等业务。与此同时,阿里健康亦雄心勃勃地向外注资,先后投资了华润万东万里云、广州五千年、安徽华人健康、漱玉平民大药房、贵州一树药业、甘肃德生堂以及两大体检巨头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等多家医药健康企业。
迄今为止,阿里健康已形成以医药电商、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等为主的大健康生态系统。
阿里健康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数据显示,今年4月1日至9月30日半年间,公司实现收入71.62亿元,毛利1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0%和80.3%。期内,实现扭亏为盈,利润额2.79亿元,经调整后利润净额达到人民币4.36亿,同比增长286.4%。
另一电商巨头京东也在医疗大健康领域持续发力。去年5月,京东健康正式宣布独立运营,并获得超10亿美元的A轮融资。京东健康现已形成医药健康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个业务版块。其中,“京东大药房”专门为消费者提供购药和用药服务。目前,京东健康正在筹备港股IPO,即日将正式挂牌。
然而,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就算有雄厚的资金投入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成功。
众所周知,万达在大健康的布局上一向“财大气粗”。2016年1月,万达集团与英国国际医院集团(IHG)达成合作,计划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由IHG运营管理并使用IHG品牌。
此后,万达继续加码投资,在2017年4月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协议耗资700亿元打造一座世界级医疗产业中心。同年8月,万达在原有的四大产业集团之外,新成立了万达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将医疗事业部并入大健康集团。
但今年万达在广州退地的消息不禁引发外界对其大健康产业布局调整的猜测。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去年5月,万达以底价13.43亿元拿下了广州黄埔区一宗地块,计划打造一座高端国际医院。同年12月,万达与广州市黄埔区签订投资协议,在广州投资建设万达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
然而就在今年2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突然挂出该地块使用权出让公告,该地块的重新出让意味着万达已经退地。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退地与万达的资金情况无关,也不代表其投资大健康的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调整。
挑战与机会
中智科博产业研究院指出,虽然大健康产业的投资大,回报期通常较长,但在“市场潜力”和“政策红利”的双重利好作用下,很多房企选择将健康与地产相结合,力求打造业务新的增长极。
同为房地产企业的恒大也在五年前入局医疗健康产业。
2015年2月,恒大收购“新传媒”组建恒大健康产业集团,随后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恒大集团常务副总裁谈朝晖担任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彼时,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媒体和健康。
2016年11月28日,恒大公布了集团首个“健康地产”项目恒大养生谷,由健康集团主导,是首个涵盖恒大健康三大核心服务的项目,计划于2016年底在三亚海棠湾落地。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目前整合了养老养生、健康管理、医疗保险等业务的恒大养生谷,已在三亚、西安、南京、沈阳、呼和浩特等多地布局。
根据恒大此前公布的战略,其在医疗健康产业将重点发展三大核心业务,分别是:高端医院和分级医疗、社区医疗与养老、医学美容及抗衰老。其中,2015年6月,恒大健康联手韩国原辰医美集团打造的恒大原辰医学美容医院在天津开业;2018年2月,由恒大健康集团与美国布莱根和妇女医院(BWH)共建的博鳌恒大国际医院在海南正式开业。
随后,恒大健康却转向了“造车”。2018年,恒大启动新能源汽车战略,之后一路“买买买”,这两年花销巨大。财报显示,2017-2019年恒大健康营业额分别为13.28亿元、31.3亿元、56.36亿元;其中2017年录得净利润3.01亿元,但2018-2019年分别亏损14.3亿元、49.5亿元。
今年3月,恒大健康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恒大养生谷是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公司董事长时守明预计,新能源汽车实现量产后,恒大养生谷便不再是公司的最主要收入来源。短短四个月后,恒大健康发出了更名公告,变成“恒大汽车”。
虽然恒大向媒体回应称,公司更名后原恒大健康旗下的业务都还在,不会划归中国恒大管理,且人事上也没有变动,但不难预见,未来健康业务将很可能日益“边缘化”。
另一边,格力医疗业务的发展也隐隐透露出不确定性。据媒体报道,格健医疗前董事长望靖东曾向媒体表示,医疗科技将会成为格力电器的长期业务。但董明珠日前在桂林演讲时,分享了格力电器目前的多元化业务,当中并未提及医疗板块。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查询启信宝发现,在望靖东疑因卷入内幕交易提出辞职不到一个月后,9月4日,格健医疗也更换了董事长,由袁伟刚担任公司董事长。
目前格力电器旗下三家医疗相关企业都没有产品推出市场,成都新晖的母公司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目前占股5%),却已经被珠海市金湾区人民法院执行股权冻结。
分析认为,由于医疗器械涵盖面极广、细分领域众多,并且大多有着高投入、长周期、认证门槛高、见效时间长等特点,个中挑战不可小觑。
事实上,据何剑锋透露,其家族要建医院前也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亦曾有过担心和犹豫。他表示,在前期探索和准备阶段会面临很多议题和抉择。比如说,是建综合医院还是以专科医院起步,是采用国内管理模式还是走国际化的路线,是自己建设管理还是与其他机构合办等等。
奥维云网(AVC)白电事业部总经理赵梅梅分析认为,家电企业做医疗的挑战主要在于,家电与医疗行业尤其是高端精细医疗产品的产业相关性较低,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同时,转型中的家电企业在新领域面临不亚于本行业的竞争,尤其是国外企业长期建立下来的技术壁垒和品牌认知,因此仍面临巨大挑战。
据健康界视点统计,仅2016-2018年,就约有上百家上市公司跨界投身医疗健康行业,具体跨界板块包括医疗服务、医疗器械、智慧医疗和个性化医疗等,其中选择跨界医疗服务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
在这些跨界医疗健康行业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公司最为积极踊跃,而且喜欢新建医院或者收购医院。但实际上,建高楼与建医院还是有很大差异。就目前的失败案例来看,融资不利、政策壁垒、内部矛盾、人才储备等都是转型遇阻的主要因素。
无论是家电企业还是房地产企业,在跨界医疗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潮起潮落背后, 谁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