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搭建监测平台解决药品短缺之“渴”
2018-10-31 09:24:38新华网佚名查看次数:295
新华社沈阳10月30日电题:辽宁搭建监测平台解决药品短缺之“渴”
新华社记者彭卓
药品供应及时充足与否直接关切临床救治和患者治愈度。解决药品短缺之“渴”,需“送炭”之举应对燃眉之急,更需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供应。
记者调查了解到,辽宁以医疗机构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短缺药品监测预警、联动保障机制,对药品短缺及时预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让短缺药不再临床“短命”。
建立20个配送企业哨点 第一时间掌握药品短缺信息
2016年3月,辽宁依托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研发辽宁省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系统并上线运行,全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所有参加药品集中采购的医疗卫生机构,均可通过平台上报短缺药品信息,亦可查询相关信息。
据辽宁省卫计委介绍,辽宁省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系统中,辽宁省卫计委从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三个方面开展药品短缺信息的采集和监测,实现省内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监测全覆盖,同时设立20个药品配送企业监测哨点。
辽宁省卫计委药械处处长张强说:“起初监测点只设在医院,要求一旦发现药品短缺现象提前一个月汇报。后来我们发现,药品配送企业比医院早近一个月发现短缺情况,就增加了配送企业监测哨点。”
辽宁省医药对外贸易有限公司是哨点之一。公司副总经理张杰表示,一旦药品因各种原因出现原料停产、进口难等问题,供应厂家会第一时间告诉配送企业,配送企业通过系统上报卫计委并通知相关医院,药品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调配送药、寻找替代药。“2017年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进口药优甲乐一度告急,我们通过系统及时了解各医院实际用量,保障基本需求并留出机动库存,保证了临床用药。”
“在此监测机制建立前,药品供应多凭以往数据及经验,对药品消耗变化不敏感,反馈滞后。”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库房负责人刘硕表示,短缺药品监测机制建立后,药品消耗和库存等信息得以实时反馈,有关部门、配送企业、医疗机构三方联动、信息互通,提高了药品供应保障力度和效率。
动态管理信息库 对102个药品进行预警
国药控股沈阳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经理喻雪莲表示,辽宁搭建短缺药品监测平台前,发现药品短缺往往是在医疗机构已经药品紧张甚至无药可用时,有一定滞后性。“过去医疗机构出现药品短缺没有统一解决途径,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辽宁建立三级响应机制,根据药品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响范围等情况,实现县、市、省分级响应、逐级应对,每季度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发布一次《辽宁省药品短缺预警预报》,建立辽宁省短缺药品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对102个药品进行了预警。
根据药品浮动采购情况,辽宁建立了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和省、市两级易短缺药品会商指导专家组,通过协商调剂、市场撮合、邀请招标、联动调整、临时采购、定点生产等措施,综合应对药品短缺状况。
目前,辽宁已协商调剂供应药品154个、对临床必需的23种短缺药品进行邀请招标、对35种短缺药品开展市场撮合议价、对1种短缺药品实行定点生产、批准临时采购药品4种,并将易短缺药品纳入辽宁省医药储备,每半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通过预警机制,有关部门提前与生产企业取得联系,了解药品生产供应情况,寻找稳定货源,保障易短缺药品供应。”喻雪莲说。
24家生产企业因违规被约谈 建议制定原料生产引导政策
沈阳医学院附属沈洲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熠表示,短缺药品常出现在临床抢救药品、医院使用量较小的药品,有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等特点。“短缺药品虽占总体药品使用比例较小,但大部分是国家基本药物,价格较低,若无法保障供应,可能影响患者抢救或治疗效果。”
为保障供应,辽宁建立违约企业约谈制度和医药销售诚信不良记录,已对24家药品生产企业、2家配送企业进行了约谈;对不能按议定价格及时、足额供货的25家生产企业给予警告处理;将4家生产企业纳入医药购销诚信重点监控名单;将2家生产企业纳入医药购销诚信不良记录;对15家配送企业中止配送资格。
卢熠等业内人士建议,在目前短缺药品定点生产、国家和省两级储备的基础上,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临床使用趋势预判,订购一定时间内所需的易短缺药品。同时,为避免药品原料涨价或产量不足造成药品短缺,建议对短缺药品的原料生产制定一些引导政策,以保证短缺药原料的来源稳定。
新华社记者彭卓
药品供应及时充足与否直接关切临床救治和患者治愈度。解决药品短缺之“渴”,需“送炭”之举应对燃眉之急,更需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供应。
记者调查了解到,辽宁以医疗机构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短缺药品监测预警、联动保障机制,对药品短缺及时预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让短缺药不再临床“短命”。
建立20个配送企业哨点 第一时间掌握药品短缺信息
2016年3月,辽宁依托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平台,研发辽宁省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系统并上线运行,全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所有参加药品集中采购的医疗卫生机构,均可通过平台上报短缺药品信息,亦可查询相关信息。
据辽宁省卫计委介绍,辽宁省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系统中,辽宁省卫计委从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三个方面开展药品短缺信息的采集和监测,实现省内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监测全覆盖,同时设立20个药品配送企业监测哨点。
辽宁省卫计委药械处处长张强说:“起初监测点只设在医院,要求一旦发现药品短缺现象提前一个月汇报。后来我们发现,药品配送企业比医院早近一个月发现短缺情况,就增加了配送企业监测哨点。”
辽宁省医药对外贸易有限公司是哨点之一。公司副总经理张杰表示,一旦药品因各种原因出现原料停产、进口难等问题,供应厂家会第一时间告诉配送企业,配送企业通过系统上报卫计委并通知相关医院,药品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调配送药、寻找替代药。“2017年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进口药优甲乐一度告急,我们通过系统及时了解各医院实际用量,保障基本需求并留出机动库存,保证了临床用药。”
“在此监测机制建立前,药品供应多凭以往数据及经验,对药品消耗变化不敏感,反馈滞后。”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库房负责人刘硕表示,短缺药品监测机制建立后,药品消耗和库存等信息得以实时反馈,有关部门、配送企业、医疗机构三方联动、信息互通,提高了药品供应保障力度和效率。
动态管理信息库 对102个药品进行预警
国药控股沈阳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经理喻雪莲表示,辽宁搭建短缺药品监测平台前,发现药品短缺往往是在医疗机构已经药品紧张甚至无药可用时,有一定滞后性。“过去医疗机构出现药品短缺没有统一解决途径,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也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辽宁建立三级响应机制,根据药品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响范围等情况,实现县、市、省分级响应、逐级应对,每季度向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发布一次《辽宁省药品短缺预警预报》,建立辽宁省短缺药品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对102个药品进行了预警。
根据药品浮动采购情况,辽宁建立了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和省、市两级易短缺药品会商指导专家组,通过协商调剂、市场撮合、邀请招标、联动调整、临时采购、定点生产等措施,综合应对药品短缺状况。
目前,辽宁已协商调剂供应药品154个、对临床必需的23种短缺药品进行邀请招标、对35种短缺药品开展市场撮合议价、对1种短缺药品实行定点生产、批准临时采购药品4种,并将易短缺药品纳入辽宁省医药储备,每半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通过预警机制,有关部门提前与生产企业取得联系,了解药品生产供应情况,寻找稳定货源,保障易短缺药品供应。”喻雪莲说。
24家生产企业因违规被约谈 建议制定原料生产引导政策
沈阳医学院附属沈洲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熠表示,短缺药品常出现在临床抢救药品、医院使用量较小的药品,有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等特点。“短缺药品虽占总体药品使用比例较小,但大部分是国家基本药物,价格较低,若无法保障供应,可能影响患者抢救或治疗效果。”
为保障供应,辽宁建立违约企业约谈制度和医药销售诚信不良记录,已对24家药品生产企业、2家配送企业进行了约谈;对不能按议定价格及时、足额供货的25家生产企业给予警告处理;将4家生产企业纳入医药购销诚信重点监控名单;将2家生产企业纳入医药购销诚信不良记录;对15家配送企业中止配送资格。
卢熠等业内人士建议,在目前短缺药品定点生产、国家和省两级储备的基础上,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并按照临床使用趋势预判,订购一定时间内所需的易短缺药品。同时,为避免药品原料涨价或产量不足造成药品短缺,建议对短缺药品的原料生产制定一些引导政策,以保证短缺药原料的来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