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工伤 >> 查看内容

工伤外来工 近四成受访者想改行

2018-03-15 09:46:39南都记者佚名查看次数:410
  不幸遭遇工伤,会给人带去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创伤;这个群体也由此面临着再就业难题。近日,东莞市同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珠三角99名工伤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结果显示,遭遇工伤后,近四成工友考虑转行。遭遇工伤前,他们求职更多地考虑工资薪酬;而在工伤后,则更注重其它劳动权益。对于预期的再就业地点,三成人希望返乡或已经返乡;而遭遇工伤前在东莞就业的受访者中,不到一半人表示愿意继续留在东莞。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再就业需求强烈
  东莞市同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宋刚虎表示,我国的工伤职工职康复事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康复问题仍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已有的各种制度和组织也都在不断地探索因地制宜的服务方法和干预策略。
  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伤职工的职业需求状况等,“同耕”做了此次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将受访者范围扩大到整个珠三角,最终共收集到99名工伤职工的有效问卷,其中来自东莞的受访者61人。在这99名受访者中,男性有88名。他们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年龄在30-49岁的受访者占了66%.也就是说,工伤职工以中青年的男性为主。

  此外,这些工伤职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比较差,其中有83人的家庭年收入仅为4万元左右,占比超过八成。由此可见,工伤职工的再就业需求非常强烈。
  仅四成多人愿继续留在东莞
  遭遇工伤,对这个群体的身心打击较大。对于再就业,他们对原单位、原岗位及原行业排斥心理较强,转行意愿明显。
  根据问卷调查,对于再就业的工作单位,仅有不足三成人表示考虑留在原单位,近四成人则明确表示不愿意留在原单位。此外,对于再就业的行业,36%的人不愿意继续从事伤前行业的工作,仅有22%的人考虑继续留在该行业。
  对于预期的工作地点,返乡和留在广东是两个主要的选择。其中,30%的受访者希望返乡或者已经返乡,3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留在东莞。而原在东莞就业的61名受访者中,表示愿意继续留在东莞的仅有28人,占比45.9%,不到一半。

  再就业更注重工资外劳动权益
  工伤事故让工伤职工的身体和心理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劳动能力也随之受损,因而,当他们考虑重返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对于工作的要求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于再就业时优先考虑的第一位因素,75.3%的受访者在遭遇工伤前,将工资放在首位;在遭遇工伤后,这一比例降至39.2%,其它劳动权益占比则大为提升,其中,“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环境安全”、“是否购买社会保险”的占比分别比工伤前提高了5.1%、21.7%和9.3%.由此可见,工伤事故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让多数人认识到劳动权益的重要性。

  遭遇工伤后,工伤职工对再就业多持悲观心态。其中,过半受访者担心自己的伤残程度和功能障碍将会成为再就业过程遇到的最大阻碍;只有不足一成的受访者表示,不存在就业障碍。
  调查问卷还发现,即使是成功再就业,他们对工作满意度也比较低。此次受访者中有35人已再就业,其中16人仍留在原单位。部分厂方会为工伤职工安排到简易岗位。但根据“同耕”社工走访,他们调岗后的工作不仅更加辛苦,且工资待遇可能大幅度降低。

  希望社会组织搭建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同耕”发现,工伤职工对社会组织的期望较高,希望社会组织能够链接就业信息,协助工伤工友找工作。其次,希望社会组织能够举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和创业指导等等。
  “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都是回应该社会议题的主体,而且我们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回应。”宋刚虎称,一是在职工工伤康复期间提供更多的心理与职业康复支持,例如开展更多的工伤职工探访活动;二是组织社会资源,为工伤职工再就业提供更多服务和机会,例如由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开发更多新的岗位,以符合工伤职工的工作能力情况,并优化工作环境,辅助工伤职工更好地完成工作。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3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