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龄24周的早产儿也能健康成长
“你是哭与笑的结晶,是大自然未完成的杰作。你是早来人间的天使,提早教会我们爱与坚强。我们坚守,因为你的每一口吸吮,每一克增长。你慢慢长大,渐渐强壮,也许会很漫长,但你并不孤单……”当医务人员在台上饱含深情地朗诵自创的作品,台下的早产儿家长们眼中泛起泪光。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当初那些泪水,是怎样在日夜煎熬中,灌溉出希望之花。
在“世界早产儿日”来临之际,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早产儿回娘家”活动,免费为孩子们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现场,早产儿家长分享了育儿心得,孩子们纷纷献上精彩的才艺表演。
近年来,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在我国知名新生儿科专家、新生儿科特聘主任陈超教授的指导和带领下,在硬件改善、技术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均飞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救治能力明显提升,为新生儿生命健康提供了更优质的保障。
早产龙凤胎,追上足月儿
活动当天,陈女士带着一对龙凤胎兄妹来到现场,和早产儿家长们交流养护早产儿的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兄妹俩在妈妈肚子里待了29周就迫不及待地降临人世,出生时身高只有35厘米,体重都不到1.5公斤,一个1430克,一个1350克。现在孩子2岁8个月,身高90厘米左右,体重12.5公斤,跟足月儿差不多。
陈女士说,抚养一对双胞胎早产儿,孩子1周岁前会比较辛苦,因为和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生长发育偏落后,有个“追赶”的过程,得定期到医院随访复查。“兄妹俩出生后,视网膜发育不全,大动作发育也比足月儿稍晚一点,不过现在都赶上来了,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陈女士分娩、孩子住院都在市妇幼保健院,对于这里的医务人员,她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当时是剖腹产,医护人员的缝针技术都挺不错。后来孩子早产转到新生儿科,医生护士也都很有爱心。”
据悉,有近百个早产儿家庭参加了当天的“回娘家”活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执行主任林新祝感慨地说,“看着曾经脆弱的小生命如今都健康快乐地长大,我们医务人员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不足1000克,八成能救活
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特聘主任陈超介绍,最近一二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早产儿发生率都在显著上升。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发布了一份全球早产儿报告,对184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调查显示,每年全世界有1500万名早产儿降生,数量最多的是印度,其次是中国(150万名)。在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10%,也就是说,每1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是早产儿。早产已成为仅次于肺炎的5岁以下儿童的第二大杀手。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婴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抢救难度越大。其中,胎龄小于28周、体重低于1000克的早产儿,抢救非常困难。“2010年以前,出生体重1000克以下的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很低,只有20%-30%。最近七八年,我国新生儿医学快速发展,早产儿救治技术越来越好,许多胎龄小于28周甚至24周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下来,出生体重1000克以下的早产儿救治成功率已提升至70%-80%。”陈超主任表示,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科这几年也发展很快,早产儿救治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林新祝主任列举了一组数据: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每年救治早产儿1200多例,数量居全市各大医院首位;出生体重1500克以上的早产儿,抢救成功率高达99%以上;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500克)每年救治约200例,抢救成功率96%;超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扣除掉家长放弃治疗的,抢救成功率86%。
大咖加盟,救治水平快速提升
2014年1月,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聘请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陈超教授担任新生儿科主任。陈超教授加盟后,对新生儿科的中长期建设进行规划,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加强科室规范化管理,在诊疗规范、诊疗技术和制度建设上与国内外顶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轨,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科的医疗技术水平,促进了厦门地区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市妇幼保健院对新生儿科加大投入,新生儿科病房由五六年前的七八十张床位增至现在的120张,患儿多的时候加床至150张,成为厦门市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生儿住院难问题。同时,医院还添置了很多先进的抢救设备。有了场地,有了设备,很多新的技术逐步开展起来,比如高频通气、无创通气、各种插管置管、一氧化氮的应用等等。目前国内最好的新生儿科拥有的技术,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基本上都开展了。
由于身体各系统发育不完善,早产儿面临着包括呼吸功能、免疫功能、脑部发育等诸多问题,需要渡过一道又一道生死难关,而出院后,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必须长期随访监测。早产儿救治需要一个团队来支撑。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与产科无缝对接,在产房里面就能建立新生儿抢救系统,让危重新生儿第一时间得到规范治疗。而且产科、新生儿科在同一栋大楼里面,十分便利,避免了在外面转运途中出问题。医院还建立了随访门诊,有助于集中新生儿科、儿保科、神经康复科等学科的力量,为早产儿出院后的康复保驾护航。
【同步】
“巴掌宝宝”
健康长大啦
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一位胎龄24周+6天、出生体重760克的早产儿正在接受救治。患儿在妈妈子宫里就发生了严重的链球菌感染,出生后病情十分凶险。该患儿已经抢救60多天,其中呼吸机上了55天,目前患儿情况逐渐平稳,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2010年以前,对于胎龄24周的早产儿,我们连碰都不敢碰。这几年,随着技术提升、经验积累,我们救治成功的早产儿胎龄越来越小、体重越来越轻,许多巴掌大小的宝宝也救活了。”林新祝主任告诉记者,该院抢救存活的最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仅600克,还曾成功抢救胎龄24周+3天、出生体重仅710克的早产儿,是全市救治成功的最小胎龄早产儿,现在孩子2岁多了,健康又活泼,来医院复查有时还会冲医生护士做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