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医院动态 >> 查看内容

心血管病医院举办第二届海西心脏节律论坛

2017-03-27 09:48:06厦门日报吴至圣 查看次数:599

  第二届海西心脏节律论坛在厦门举行。




  3月24日至26日,第二届海西心脏节律论坛在厦门举行。全国各地近500名心血管专家和学者聚首鹭岛,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充分进行学术交流和争鸣,集思广益,为心血管病患者谋健康、造福祉。
  论坛由福建省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厦门市医学会、厦门市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主办,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承办,旨在推广、普及心脏电生理、起搏新技术,培训电生理医师,讲者均为国内电生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论坛还安排了精彩的病例讨论及心电起搏网络平台研讨,切实推进了我省起搏与电生理水平向更高层面攀升。

  射频消融制伏“脱缰”心跳
  对于心律失常,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是心脏“怦怦”乱跳,喘不上气等,丧失正常的心脏节律,但它的危害不仅仅如此。心律失常会干扰心脏血液输出,影响全身脏器供血。如果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不消除,那患者的心跳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很难真正控制住。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猝死的一大危险因素。
  60岁的程先生是一位项目经理,整日忙于工作,但在年初的单位体检中被查出患有房颤。医师建议他少饮酒、注意休息,并遵医嘱服药治疗。但程先生认为这病只是偶尔会引起心慌,不是什么大问题,也没放在心上。
  结果没过多久,程先生在办公室打开电脑准备工作时,突然感觉左半身的手脚不听使唤,想要呼救却说不出话,随之两眼发黑,栽倒在地上。幸亏同事们发现得早,把他及时送到心血管病医院,才抢回一命。程先生这次发病,正是因为他平时不重视房颤,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到大脑而引发了脑梗死。

  像程先生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不认识,不重视,不治疗”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黄卫斌博士解释,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药物和手术,但在临床治疗上,患者和家属对于手术认识常有误区。患者认为,心脏手术一定是个大手术。“其实,根治心律失常多采用微创的射频消融术,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微创介入常规手术。手术时间并不长,一般40多分钟,创伤小,恢复快,我们医院一年要做近900台。”他说。
  对恶性心律失常来说,手术可以避免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防止常年患病造成的心脏扩大,减少心肌病、心衰等发生率。越是拖延着不做,并发症、不良反应和风险就可能越多。

  三维绿色电生理广泛应用
  在各类心律失常中,房颤最为常见,随着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攀升,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病率约为6%,85岁以上的患病率可达到18%,而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房颤发病率更高达40%。
  射频消融是目前能有效根治房颤的治疗手段之一。所谓房颤导管消融术,就是借助导管顶端释放的电流,产生高温,从而将心房内的病灶清除,让心房跳动恢复正常。如今在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三维绿色电生理技术已经全面应用,该技术以三维超声代替X光造影,不仅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了并发症,更让患者少“吃”九成射线。
  来自河南的杨先生在厦门从事司机工作,年仅40余岁,但已有10年的房颤病史。他常年被胸闷气喘所困扰,干起活来越发力不从心,心脏较常人扩大了60% ,心功能也仅剩原来的30%。有数据显示,患房颤的患者死亡率是正常人的两倍。更需引起重视的是,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7倍。

  医院电生理团队当即为其施行三维射频消融术,术中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的精细指引下,医生不仅可看到患者实时三维的心脏解剖结构,同时抽象的心电信号也被转化成不同的颜色。经过团队反复标测、密切配合,小心翼翼地找到其发病源点进行消融,不到1小时就成功切断了患者心脏的异常“电路”,让杨先生的心重焕活力,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射线辐射。黄卫斌博士表示,“完全‘零射线’下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是我们电生理医师一直努力的方向,随着心脏电生理和起搏技术的突飞猛进,相信实现这一目标并不遥远。”

  【链接】
  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科是心血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电生理团队自2003年起在省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技术以来,历经十余年蓬勃发展,于2012年获批卫生部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团队骨干都已累积了千例以上的独立手术经验,更在学科上攀高峰、闯禁区,广泛应用三维绿色电生理技术,开展三腔起搏器、希氏束起搏术等高新手术。在小儿心律失常方面也屡有新突破,完成11月龄婴儿的射频消融手术、10月龄女婴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高难手术。今年内,医院还将搭建远程心电诊断平台,为心血管患者建立起从检查、诊断、救治到康复的一体化救治体系。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38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