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传统养生观念仍重要 近半数遵从“春捂秋冻”

2017-03-21 09:02:09厦门网李伊琳,赖旭华查看次数:333
  “春寒料峭,冻杀年少。”虽已进入春天,但忽高忽低的气温总不忘提醒人们“倒春寒”的存在。俗话说“春捂秋冻”,你是已经早早换上靓丽的春装,还是遵循着古话严严实实地穿着秋裤、裹着棉衣?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9.8%的受访者认为“春捂秋冻”的说法有道理,应该遵从。66.0%的受访者认为当下遵从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依然重要。

  受访者中,男性占46.9%,女性占53.1%。年龄分布方面,00后占0.8%,90后占18.5%,80后占53.6%,70后占20.0%,60后占5.7%,50后占1.1%。
  49.8%受访者认为应该遵从“春捂秋冻”
  今年29岁的唐和璐(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博士研究生。她坦言现在还穿着秋衣秋裤。“早晚温差大,早上和夜晚还会有些冷,3月穿秋裤也并不觉得腿热。”唐和璐说,她很认可“春捂秋冻”的观点,因为以前有过教训,在春天较早把厚衣服换掉,结果感冒了。“‘春捂秋冻’就是提醒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感觉冷就穿很多衣服,适当地在春天多捂一点和在秋季多冻一点,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能更好地适应下一个气候温度的变化”。

  50岁的柳春忠(化名)是北京某事业单位员工,他和家人现在也都穿着秋衣秋裤。“冬天把秋裤穿在毛裤里面,一来方便清洗,二来能起到防风的作用。现在虽然已经到春天了,但天气冷的时候我会穿更厚的衣服。”柳春忠认为,“春捂秋冻”对人们的身体是有很大好处的。“经过一个冬天,人的身体很虚寒,春天气温不稳定,‘春捂’能够避免虚寒的身体再得病。至于‘秋冻’,经过春夏两季我们的身体已经得到很好的休息和保养了,而秋天、接近冬天的时候,空气比较干燥,穿少一点也能够防止上火,增强抵抗力,为冬天做准备”。
  对于“春捂秋冻”的说法,49.8%的受访者认为有道理,应该遵从;37.1%的受访者认为有道理,但怎样做无所谓;仅8.8%的受访者认为这句话没什么道理,4.3%的受访者回答不好说。
  北京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徐晶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从南方来的学生,他感觉北方的春天很冷,所以他也还穿着秋衣秋裤。“但很多时候穿秋裤会感到没有那么轻松和自在,所以我回宿舍之后会脱下来。宿舍室内温度比较高,一般只穿单衣”。

  调查显示,影响受访者穿衣厚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高低(66.6%)和所处季节(53.3%),接下来依次是:是否美观(25.2%)、俗语等相关知识(15.7%)和家人要求(14.2%)等,6.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随大流增减衣物。
  当下,一些年轻人为了美观,即使在很冷的天气也只穿着轻薄的衣物,对于这种做法,47.2%的受访者认为有碍健康,不应该为了美丽而选择“冻人”;20.5%的受访者认为虽然不利于健康,但是影响不大;20.5%的受访者感觉无所谓,是个人的选择;5.8%的受访者认为无可厚非,美观同样很重要;5.4%的受访者认为只要在室外时间不长,应该不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徐晶认为,一些年轻人不爱穿秋衣秋裤,一方面可能是感觉不方便,另一方面可能会觉得厚厚的,不美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行为虽然不利于健康,但我也不排斥,必要的场合不穿秋裤是可以的,不过我不赞成在日常生活中一味追求美观而忽视保暖”。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有的人非常畏寒,有的人很耐冻,有的人夏季怕热,甚至容易出现中暑晕厥,有的人则能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去操场上挥汗如雨地运动。”唐和璐认为,只要身体感觉舒适,选择适合的穿衣方式就可以。
  在她看来,为了美观而穿得很少的做法与个人所接受的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唐和璐向记者举例说,日本孩子大都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冬季耐寒训练”,并全员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孩子们会在课余时间到操场上跑步训练耐力,孩子们身穿短衣短裤甚至赤着脚,穿得就像过夏天一样。
  66.0%受访者认为当下遵从传统的养生观念依然重要

  除了“春捂秋冻”,关于养生,民间还有很多俗语,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认可度最高的四个养生俗语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59.5%),“冬睡不蒙头,夏睡不露肚”(50.1%),“冬吃萝卜夏吃姜”(46.9%),“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42.0%)。其他还包括:“练雪不练雾”(26.5%),“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22.3%),“饱不剃头,饿不洗澡”(22.2%)和“原汤化原食”(16.2%)等。
  “我知道的养生俗语还有‘一饱为足,十饱伤人’,‘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早饭吃得饱,午饭吃得好,晚饭吃得少,不用大夫瞧’等。”唐和璐认为,中国传统养生观点是前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的智慧结晶,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柳春忠也很赞成中国一些传统的养生理念。“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经验总结才留下来,一定是有道理的。虽然现在我们讲求科学、讲求现代,但是不能认为传统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还向记者列举了一些养生俗语,如“热水洗脚,如喝补药”“食不言,寝不语”“笑一笑,十年少”“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等。
  调查显示,在养生问题上,48.4%的受访者愿意遵从中国传统养生观点,20.9%的受访者更愿意向专业人士请教,20.4%的受访者选择多听取长辈的建议,9.9%的受访者认为不必过于在意,顺其自然就好。

  柳春忠认为,遇到健康问题时,要看严重程度如何,“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疾病,还是要去医院,毕竟医生是专业人员,光依靠自身经验或是听从老一辈的意见,很有可能耽误病情。而如果是一些小毛病,这些养生的窍门就能够起作用了”。
  徐晶认为,传统养生讲究长时间的调理,但是人们往往做不到长时间坚持,因此容易产生有用但无效的感觉。他认为,养生要坚持对自己身体的定期评估,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根据状况去作相应的调整。

  调查中,66.0%的受访者认为当下遵从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依然重要。
  唐和璐介绍,中国古代不乏专门论述养生文化的典籍,如《道德经》《庄子》《颜氏家训·养生篇》《太平御览·养生篇》等有大量关于养生思想的论述,岐黄典籍如《黄帝内经》《养生延命录》《抱朴子·内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本草纲目》等也有很多,甚至很多历史名人也有大量关于养生的诗篇,如曹操的《龟虽寿》,苏轼的《养生说》等。养生文化在我国民间蕴藏特别丰富,俗语就有“民间单方气死名医”的说法。“中国的养生之道讲究内外兼修、身心并养,这是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31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