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留之际要不要抢救?10位老人给出答复
2017-03-15 10:24:03凤凰网张博麟查看次数:358
昨天,今年79岁的知名作家琼瑶,3月12日突然公开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信中说,明年她将迈入80岁,自己没因战乱、意外、病痛等原因离开,一切都是上苍给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我会笑看死亡”。
琼瑶在信中特别发出5点声明,叮咛儿子,无论她将来生什么重病,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同时,琼瑶还叮嘱,她的身后事无须用任何方式悼念,火化后采花葬方式,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更不设灵堂,不要出殡,盼一切从简。
网友观点针锋相对A.放弃治疗是选择有尊严的死B.拒绝医疗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许多网友看到这则消息纷纷在快报官微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记得:理性地选择尊严死,多情的瑶外婆做得对!
晴方好:有尊严地死去是每个人的权利,我非常赞同!对于已经治疗无望的绝症,坦然放弃治疗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何必为了强留住一口呼吸而动刀?尤其是插管、气切这种痛苦的治疗方法,简直是折磨人,每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都不愿意受这种折磨。
但也有网友认为,现代医学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的健康、延缓人的生命。在病重时拒绝医疗介入,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咚咚:该动大手术还是要动的,该进加护病房也是要进的,该插管还是要插的!
记者随访10位老人和8位子女
生命的最后阶段要不要抢救?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全力抢救生命还是放弃治疗安然离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这里住着400多位老人,许多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生命最后阶段要不要抢救?
在记者随访的10位老人中,有4位老人说不要过度抢救,1位老人说不想抢救,3位老人认为要抢救,还有2位老人说还没想清楚。
王奶奶今年83岁,有高血压,走路腿脚也不利索,生活需要护工照料,两个孩子每周都会来看她。“万一哪天要走了,还是不要太麻烦孩子们!”王奶奶说,子女(特别是孙子外孙女)对她很好,但平时工作忙不能经常来看她,要是哪天要离开了,她也希望走得快一些,过度的抢救只会给孩子们添麻烦,给自己添痛苦。
和王奶奶住同一屋的陈奶奶今年81岁,老伴3年前走了。陈奶奶说,老伴走之前,家人接到医院电话说老伴不行了,等赶到医院时老伴已经插满管子和仪器,医生解释因为情况紧急来不及等家属回复只好先抢救,一开始子女们不理解,因为之前跟医院交待过不要让老人痛苦,“但我理解医生的,他们也是想让他多留一口气,让我们把他带回家!”陈奶奶说,以后如果自己也碰到这样的情况,希望通过抢救延长自己的生命,让子女们还能再见她一面。
下午4点半,福利院的老人们开始吃晚饭。
老人吃的都是食堂统一配送的饭菜,也有一些子女带了菜过来陪老人一起吃。记者随访了七八个子女,大多数人的态度很一致:必要的抢救肯定要做的!
范女士今年50多岁,每周来看两次母亲,她说,老人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作为子女肯定不希望老人们离开,哪怕昏迷躺在床上,只要一口气还在,就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安慰。
陈师傅的父亲今年80多岁,他觉得万一父亲病重,肯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治疗,“毕竟现在的医疗技术跟过去不能比了,抢救试试,说不定人就能救过来了!哪怕家人还能在一起过个几天也好。”陈师傅说,如果父亲还有救回来的希望但子女不救,肯定会后悔内疚。
有两位子女跟记者说,抢救肯定要做的,但也有一个界限,比如抢救的过程会让老人异常痛苦,他们也会放弃;还有一位子女说,他不会自己决定,而是会和所有亲戚们共同商量决定。
来看望母亲的张师傅说,父亲是老共产党员,走之前也说过丧事从简,不大操大办,但父亲离开后,子女们商量决定还是要把后事办得正式一点,一来是纪念父亲,二来对活着的亲人也是心理上的一种安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监护室(ICU)主任方强主任医师说
重症监护病房至少有1/2的患者接受的只是延缓生命的治疗,毫无生活质量可言,但也不可否认,这几年,随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临终关怀、舒缓治疗等概念已被越来越多医生和家属所接受,这些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琼瑶的这封信我也看到了,她这个观点非常好,也确实值得提倡,但由于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死亡的教育,所以,在我们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执行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拯救生命是医生的天职,拯救生命是医生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医生的职责还包括解除患者的痛苦,预防疾病的发生等。
我曾看过一期关于“我的生命谁做主”节目,颇为感慨。在我国,要实现“我的生命我做主”是有些困难的,一方面,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死亡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希望被抢救,被救活。另一方面,在患者家属没有医学背景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听医生的。此时,医生能够精准判断患者有没有抢救的价值这点很重要,但每个医生的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临床也没有明确的指南。此外,我国关于“安乐死”“尊严死”,没有相关的法案。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至少有1/2的患者是被拖在那里的,大都接受的只是延缓生命的治疗,毫无生活质量可言,但也不可否认,这几年,随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临终关怀、舒缓治疗等概念已被越来越多医生和家属所接受,这些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鼓励人们更加清醒地去看待死亡,鼓励他们做各种各样的选择,不管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活着,还是尽量无痛苦地离开,人们都应该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这才是尊严死的真正内核。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张美齐主任医师表示,目前,临床上,如果遇到琼瑶这样的患者,光有她自己的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所有直系亲属都在场,并签字的情况下,医生才会遵照患者的意愿,让他(她)没有痛苦地离世。
琼瑶在信中特别发出5点声明,叮咛儿子,无论她将来生什么重病,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同时,琼瑶还叮嘱,她的身后事无须用任何方式悼念,火化后采花葬方式,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更不设灵堂,不要出殡,盼一切从简。
网友观点针锋相对A.放弃治疗是选择有尊严的死B.拒绝医疗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许多网友看到这则消息纷纷在快报官微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记得:理性地选择尊严死,多情的瑶外婆做得对!
晴方好:有尊严地死去是每个人的权利,我非常赞同!对于已经治疗无望的绝症,坦然放弃治疗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何必为了强留住一口呼吸而动刀?尤其是插管、气切这种痛苦的治疗方法,简直是折磨人,每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都不愿意受这种折磨。
但也有网友认为,现代医学的存在与发展,就是为了保障人类的健康、延缓人的生命。在病重时拒绝医疗介入,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咚咚:该动大手术还是要动的,该进加护病房也是要进的,该插管还是要插的!
记者随访10位老人和8位子女
生命的最后阶段要不要抢救?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全力抢救生命还是放弃治疗安然离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这里住着400多位老人,许多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生命最后阶段要不要抢救?
在记者随访的10位老人中,有4位老人说不要过度抢救,1位老人说不想抢救,3位老人认为要抢救,还有2位老人说还没想清楚。
王奶奶今年83岁,有高血压,走路腿脚也不利索,生活需要护工照料,两个孩子每周都会来看她。“万一哪天要走了,还是不要太麻烦孩子们!”王奶奶说,子女(特别是孙子外孙女)对她很好,但平时工作忙不能经常来看她,要是哪天要离开了,她也希望走得快一些,过度的抢救只会给孩子们添麻烦,给自己添痛苦。
和王奶奶住同一屋的陈奶奶今年81岁,老伴3年前走了。陈奶奶说,老伴走之前,家人接到医院电话说老伴不行了,等赶到医院时老伴已经插满管子和仪器,医生解释因为情况紧急来不及等家属回复只好先抢救,一开始子女们不理解,因为之前跟医院交待过不要让老人痛苦,“但我理解医生的,他们也是想让他多留一口气,让我们把他带回家!”陈奶奶说,以后如果自己也碰到这样的情况,希望通过抢救延长自己的生命,让子女们还能再见她一面。
下午4点半,福利院的老人们开始吃晚饭。
老人吃的都是食堂统一配送的饭菜,也有一些子女带了菜过来陪老人一起吃。记者随访了七八个子女,大多数人的态度很一致:必要的抢救肯定要做的!
范女士今年50多岁,每周来看两次母亲,她说,老人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作为子女肯定不希望老人们离开,哪怕昏迷躺在床上,只要一口气还在,就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安慰。
陈师傅的父亲今年80多岁,他觉得万一父亲病重,肯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治疗,“毕竟现在的医疗技术跟过去不能比了,抢救试试,说不定人就能救过来了!哪怕家人还能在一起过个几天也好。”陈师傅说,如果父亲还有救回来的希望但子女不救,肯定会后悔内疚。
有两位子女跟记者说,抢救肯定要做的,但也有一个界限,比如抢救的过程会让老人异常痛苦,他们也会放弃;还有一位子女说,他不会自己决定,而是会和所有亲戚们共同商量决定。
来看望母亲的张师傅说,父亲是老共产党员,走之前也说过丧事从简,不大操大办,但父亲离开后,子女们商量决定还是要把后事办得正式一点,一来是纪念父亲,二来对活着的亲人也是心理上的一种安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监护室(ICU)主任方强主任医师说
重症监护病房至少有1/2的患者接受的只是延缓生命的治疗,毫无生活质量可言,但也不可否认,这几年,随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临终关怀、舒缓治疗等概念已被越来越多医生和家属所接受,这些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琼瑶的这封信我也看到了,她这个观点非常好,也确实值得提倡,但由于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死亡的教育,所以,在我们目前的医疗环境下,执行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拯救生命是医生的天职,拯救生命是医生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医生的职责还包括解除患者的痛苦,预防疾病的发生等。
我曾看过一期关于“我的生命谁做主”节目,颇为感慨。在我国,要实现“我的生命我做主”是有些困难的,一方面,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死亡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希望被抢救,被救活。另一方面,在患者家属没有医学背景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听医生的。此时,医生能够精准判断患者有没有抢救的价值这点很重要,但每个医生的治疗水平参差不齐,临床也没有明确的指南。此外,我国关于“安乐死”“尊严死”,没有相关的法案。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至少有1/2的患者是被拖在那里的,大都接受的只是延缓生命的治疗,毫无生活质量可言,但也不可否认,这几年,随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临终关怀、舒缓治疗等概念已被越来越多医生和家属所接受,这些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鼓励人们更加清醒地去看待死亡,鼓励他们做各种各样的选择,不管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活着,还是尽量无痛苦地离开,人们都应该有选择自己死亡方式的权利,这才是尊严死的真正内核。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张美齐主任医师表示,目前,临床上,如果遇到琼瑶这样的患者,光有她自己的意愿是不够的,还需要所有直系亲属都在场,并签字的情况下,医生才会遵照患者的意愿,让他(她)没有痛苦地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