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2岁失去行走能力 同伴背着他走了三十余年
从上小学开始,永和将小伟背在身上30余年,从未放下。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四,下午2点,刚和妻子于爱梅从东北娘家回来的李永和顾不上多休息,开车向窦小伟家赶去。他要接小伟兄弟上班。
为接小伟,永和已13年没有陪过妻子回家,就连岳父去世他也没能前去送终。这次是和妻子结婚16年来,永和第3次陪妻子回娘家。于爱梅说:“我当然想他能陪我和孩子一起回家。可他走了,小伟怎么办,诊所怎么办?”
直到去年,小伟的妻子权伟敏学会了开车,这才有了今年春节李永和一家的东北之行。
抵达小伟家门口,永和熟练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小伟来到轿车副驾驶位置,打开车门,小伟自己挪动身体坐进车内。随后,永和将小轮椅折叠起来放在车后,驱车来到二人位于平顶山市湛河区马庄街道的伟和疼痛门诊。车子停稳后,永和下车拿出小轮椅,将小伟背下车放在轮椅上,推着他一起走进诊所。每天早中晚,永和像这样搬动小伟至少8次,小伟家门前的沟沟坎坎、坑坑洼洼他再熟悉不过。
这些年有你,不曾孤单过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工作,永和与小伟做了30余年兄弟,也足足背了兄弟30余年。
小伟因患先天性营养不良症,直到5岁才能慢慢地扶着墙走路,8岁才上小学一年级。
入学第一天,小伟就认识了同龄的李永和。也许是脾气相投,活泼开朗的小伟与内向腼腆的永和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两人放学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几年之后,小伟由于体重增加,双腿无力支撑自身重量,行走越来越困难。从那时起,年仅12岁、身高不足1.4米的李永和就开始背上小伟,送他回家。
小学毕业后,俩人进入同一所中学。此时,病情逐渐加重的小伟已经不能站立和行走,上学全靠两个哥哥接送。永和则经常背着小伟进出教室、上厕所。初二时,小伟哥哥去外地上大学,父母接送比较吃力,永和便主动承担起推着自行车接送小伟的“工作”。每天往返4趟,永和为此要走上将近10公里的路程。
高中时,永和又和小伟住一间宿舍。在校期间,永和每天提前起床,打好温水,端到小伟床头让他洗漱,然后背着他去教室;课间,背着他到操场上看同学们打篮球,或到山坡上“散步”。
1993年冬的一天,一场大雪来得很突然。小伟说,那个周末返校,结冰的路面无法骑行,永和用自行车推着小伟和两个大书包,走了近3个小时才到学校。路过一个上坡时,路滑,自行车推不上去,永和就先把自行车锁在路边,背着小伟上坡。走着走着,李永和脚下一滑,一个踉跄跪在地上。“摔倒的一瞬间,他依然紧紧地背着我,没有松手。到校后我才发现,永和的秋裤已经被血渍浸透了。”回忆起二十几年前的一件往事,小伟至今仍然有些激动。
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痛
高中毕业之际,俩人一起报考了洛阳医专,相约毕业后一起开一家诊所。
三年后,在小伟父亲的帮助下,诊所开张了。一开始由医生出身的小伟父亲坐镇,诊所开得还算顺利。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兄弟俩的诊所也陷入困境,一度歇业。
“我俩一起这么多年都闯过来了,特别想把诊所干出点样子来,用成绩来回报老爷子。”永和说。
兄弟俩不甘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进修,门诊又重新开张了,但前来就诊的病人依然不多。
生存的压力让二人愈发焦躁,永和的家人也劝他另谋他路。终于在一次口角中,永和甩下一句“我不干了”,便扬长而去。
“这么多年来,没有永和我走不到今天。”问及当年的口角,小伟说自己早已记不清了。
当晚,永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这些年来和小伟在一起的每一天。“就在眼前像过电影一样。”永和说,“这么多年来,早已习惯了二人在一起,实在放不下小伟。”第二天一早,永和又回到了诊所。
一个多月后,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在不断地钻研和努力下,俩人的医术也越来越精湛,他们共同研制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中药,治愈了省内外数千名患者,二人在当地终于小有名气。永和接送小伟的“代步工具”也由摩托车升级为轿车。
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
“永和对小伟比对我还好。”提起永和,于爱梅满腹“委屈”:
结婚那天,永和把窦小伟送到门诊后,才去参加婚礼;
坐月子时没人“伺候”,她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自己,连口鸡汤都没有喝过;
回东北娘家时,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在火车上30多个小时不敢合眼;
大儿子已经初中毕业,小儿子也上了小学一年级,9年来永和从未接送过;
……
时间久了,于爱梅逐渐理解了自己的丈夫,也理解了这对兄弟不一般的情谊。
李永和与于爱梅成婚了,小伟有点失落。看着小伟闷闷不乐的样子,帮助小伟组建家庭成了永和夫妻的心头事。在二人的撮合下,窦小伟与权伟敏开始了恋爱。每次约会,又总是永和将小伟背到约会地点后离开,然后再将小伟背回家。起初,权伟敏父母不同意他们交往,又是永和夫妇一次次登门做老人的思想工作。两年后,小伟与权伟敏喜结连理,永和夫妻像是自家办喜事一样高兴。
小伟成家了,但永和没有放下身上的担子。他依旧像过去那样,照顾着小伟和他的家庭。修电器、安水管、带着小伟过节串亲戚、陪同小伟家老人看病…这么多年下来,小伟家人早已把永和当成了家里的“老四”。
2月10日下午,在位于平顶山市区联盟路的“儿推世家小儿推拿”门店里,权伟敏和于爱梅正忙得不可开交。起先,于爱梅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在街上摆摊做点小生意;权伟敏虽有工作,但是单位效益每况愈下。去年,小伟看上了小儿推拿这个项目,出资让妯娌俩一起去郑州学习技术,然后再由小伟投资,在当地开了这家门店。短短2个月,这里已“小有名气”。
“我们俩人没有任何约定,也没有任何承诺。这么多年,永和一家为我付出太多。当年的兄弟友情,早已经化成了两个家庭浓浓的亲情。”窦小伟望向窗外,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光,“我一直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想开个规模大一点的门诊,多招几个人,以后就让永和管理。等将来我干不动了,也能让永和和他家人晚年生活有个保障。”
每年正月十四,小伟和永和两家人都会在一起聚餐,因为这天是永和小儿子的生日。今年也不例外,尽管春节期间车票紧张,永和一家还是想方设法赶回了家,权伟敏也一早就预定了蛋糕和餐厅。
“干杯,相信我们会越过越好。”当晚,两家人高高兴兴聚在一起,共同举起酒杯,兄弟俩的手也紧紧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