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替56岁父亲做出捐器官决定 让三人获新生
2016-08-24 09:40:49厦门日报刘蓉查看次数:377
给吴彦思取出捐献的器官前,医护人员进行默哀仪式。(相关工作人员供图)
器官捐献者吴彦思。
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吴彦思的女儿,吴比。8月12日,厦门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告诉她,父亲脑干大面积出血,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很小,她第一时间做出了捐出父亲器官的决定。
吴彦思是厦门第18例器官捐献者。他是黑龙江北安人。在厦务工近二十年。昨天上午10点,吴比和家人将父亲的遗体火化后,她收到了来自福建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短信,“三个器官都在别人身上活了,三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恢复特别好。”
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告诉记者,经过福建省人体器官获取专家对吴彦思全身器官的评估,他捐出了一对肾脏、一个肝脏,还有一对眼角膜。一对肾脏的受体分别是17岁、45岁的尿毒症患者;肝脏则是捐给46岁的重度肝衰患者。他们都是福建省的男性患者。角膜暂时还在眼库,其余器官捐出的当天就进行了器官移植手术,手术都很成功。其中一名患者家属告诉记者,他们将把8月21日当做患者新的生日,“愿大爱者能在天堂快乐。”
其实,吴比的决定曾遭到家人的反对,她极力说服长辈,“能帮我爸以另一种方式活着,造福了别人,也是给我们留一个念想。”
将爸爸的遗体火化后,吴比留下了父亲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时留在体内的一小块钢板。
厦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厦门已有18人成功捐献器官,有将近50人受益。仅从2015年至今,第二医院已有4人成功捐献器官,是厦门参与器官捐献最多的公立医院之一。
【特写】
捐献决定源于
父女间的“玩笑”
8月21日,也是吴彦思56岁的生日。他出生于1960年8月21日。女儿吴比说,“这天出生,这天离去,这是一种缘分,挺好的。”
厦门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徐娜告诉记者,吴比的干脆与冷静,已经让她和科室医护人员以及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和意外,“很少能见到有如此大爱的人。”
被吴比的决定与坚持感动,厦门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和相关院领导第一时间联络红十字会,经过努力,最终于8月21日完成器官捐献。
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吴比已经让妈妈同意将来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也捐出妈妈的器官,前提是“不能太痛苦”。她也有考虑将来捐出器官,不过,她会等自己的孩子再大一些时,再讨论这个问题。
吴比告诉记者,母亲及其他长辈曾反对过捐出父亲的器官。她用了四天的时间来说服家人。“老一辈的想法和我们不同。可是,捐出爸爸的器官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听女儿这么说,母亲让吴比自己做决定,“只要你不后悔就好。”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个决定?吴比回忆,源于十年前父亲和她的一次“玩笑”。2006年,父亲在医院接受完颈椎手术后的一天,回到家休养的他看到电视里播放器官捐献的报道,他对吴比说,“以后我如果出现意外,不用抢救,我不想增加你们的负担,就把我身上能捐的都捐了,剩下的往大海里一撒就行了。”吴比没有想到,当时父女间的玩笑会真的一语成谶。
吴比坦言,作为器官捐献者的家属的确是一件很煎熬的事,也要付出很多,“不要说繁杂的手续,单单等待的过程就非常煎熬。”以后的日子,她会努力学习父亲,做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火化爸爸的遗体后,获知器官移植手术成功,她很平静,“希望接受爸爸器官捐献的人,能带着爸爸的爱好好活下去。”
昨天,她把爸爸的骨灰寄放在薛岭,“爸爸很爱厦门。就让他留在这里,多看看他的第二故乡吧。”
【记者手记】
器官捐献
让生命走的更远
截至昨天,在厦门18位器官成功捐献者中,外来务工人员多。这说明,器官捐献的成功率与捐献者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并没有多大关系。传统观念不再是阻碍器官捐献的单一原因。
器官捐献的每个步骤都在与时间赛跑,对捐献者来说,他们的脏器都有一定的“保鲜度”。一般来说,心脏为4-6小时,肝脏为8-10小时,肾脏为24小时,角膜有两周时间。要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受体进行器官移植手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来看,在厦门,器官捐献增长速度过慢的因素不只是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进一步提升医院参与的积极度。医院是器官捐献的主战场,器官捐献一般都是意外死亡人士,如车祸、突发疾病等,需要医院第一时间提供信息,器官捐献协调人员才能从中进行协调。
公民意识改变是器官捐献工作突破口之一,医院提升积极性,公民捐献的意愿就会提高。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器官捐献城市试点之一,与其他城市相比,数据实在是不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