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转发了!宝宝用药“黑名单”不靠谱 医生这样说
近日,很多妈妈在朋友圈里频繁转发一则信息名为“药监局发布的宝宝用药黑名单”,里面详细介绍了多款禁用和慎用药品,引起很多父母恐慌,以后怎么用药?对此,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主任付燕提醒,不要轻信网页或朋友圈转发的信息,要学会鉴别这些消息的可信度。小儿用药要权衡利弊,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用药前最好能咨询医生或专业药师。
“禁用药”并非完全不能用
“黑名单”提到的八个类型的禁用药品中,每种药服用后的损害情况都标注明显,肝损伤、听力损伤等等,但在医生看来,这几种药也绝非一无是处。
“禁用”是指患者应用某种药品喉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造成中毒,所以应绝对禁止使用。
付燕介绍,小儿在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因此,对待每种药都要慎之又慎。
在“黑名单”中,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被首先提及,指出该类型药品会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该类型药品会对儿童的肾脏造成损伤;胃复安(甲氧氯普胺)对儿童的脑带来损伤;四环素、氟哌酸,会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鼻眼净(萘甲唑啉)会引起儿童中毒;各种沙星(喹诺酮类),会造成小儿软骨发育障碍;新诺明(磺胺类)引发小婴儿黄疸,带来肾脏功能损害;好娃娃、优卡丹(小儿氨酚烷胺),1岁以下宝宝禁用。
付燕说:“我们医院有庆大霉素、去甲肾上腺素、甲氧氯普胺3种禁用药品。禁用药不是完全不能用,需掌握好小儿年龄段,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情况权衡利弊使用。”
“慎用药”剂量正确可安全服用
“慎用药要掌握用药的度和注意事项,权衡利弊后慎重使用。”付燕说。
“慎用”是指药品用于人体后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但并非绝对不可应用。
在慎用药名单中提到,阿司匹林,会提高宝宝感染雷尔氏综合症的几率;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容易中毒,3个月以下更要慎用;布洛芬,对6个月以下慎用;各种松(激素类),长期用会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去痛片(吡唑酮复方制剂),连续使用,很容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药用炭,对消化酶活性有影响,长期用可致3岁以下宝宝营养不良;成人用药,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伤害加成。
“这些慎用药中,我们医院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栓(滴剂)、布洛芬混悬液。医生会根据患儿情况合理用药,患者不要因为医生开了慎用药品而紧张,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是安全的。”付燕说。
自行购买误区多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一般会自行先到药店购买药物治疗,这其中就有很多误区。
根据黑名单,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连锁药店,营业员通常情况下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病情,进行药品推荐。
当记者拿起禁用药中一岁以下小儿禁用的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时,营业员会询问孩子的情况,在得知孩子已超过1岁时,还是建议选择安全性高的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要6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吃,因为里面有金刚烷胺。”营业员说。
可当记者对照说明书念出禁忌中提到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而1岁到两岁儿童服用半袋的信息时,营业员则回答:“1岁以后可以吃,但要少吃,最好还是等6岁以后再吃。”
此外,记者又选择了慎用药品中的布洛芬,表示要给半岁孩子服用。营业员又回答说,该药要等一岁以后才能吃,可以选择婴幼儿版的布洛芬,该药就针对6个月以下婴儿研发,剂量和滴管都更少。但在该药品说明书上,记者并未看到6个月以下孩子的服用量,只写明6月以下遵医嘱。
对照名单和营业员的介绍,两者间都会出现差错,更何况多数父母并没有太多的医学知识。
针对这些情况,付燕说,给孩子用药,首先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既不要被药品说明书中的禁忌证吓到,也不能对一些注意事项视而不见,最好能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黑名单”上的药,医生这样说
特邀专家付燕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长期从事医院药学管理及临床相关工作,对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儿科及妇产科用药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名单上的“禁用药”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硫酸庆大霉素颗粒):三种抗菌药物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可用安全性高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替代使用。硫酸庆大霉素颗粒主要用于细菌性肠道感染,口服后吸收很少,不会损害小儿的听神经,引起耳聋。
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主要用于皮肤创面的细菌感染,软膏中含多粘菌素5000U,多粘菌素口服很少吸收,皮肤创面也不易吸收,所以不会引起小儿的肾脏损伤。去甲肾上腺素滴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时,可使肾脏血管剧烈收缩,产生无尿和肾实质损伤,损伤小儿肾脏,但此药主要是在抢救时才使用。
胃复安(甲氧氯普胺):止吐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呕吐,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脑损伤),临床需要用药时也只会给一次到两次的剂量。
四环素(四环素片):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其可致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所以8岁以下小儿不宜使用四环素。可推荐安全性高的红霉素类替代。
鼻眼净(萘甲唑啉):该药毒性大,儿童的鼻粘膜较脆弱,吸收后易中毒。推荐6个月以下婴儿使用0.9%氯化钠滴鼻;6个月以上婴儿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2岁以上的小儿使用盐酸羟甲唑啉滴鼻剂,2次/每日,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
各种“沙星”(喹诺酮类),包括氟哌酸:属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致关节软骨永久损害,18岁以下的小儿禁用。本类药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可推荐安全有效的呋喃妥因替代使用,该药主要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一日5-7mg/kg,分4次服,疗程1周,但呋喃妥因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禁用。
新诺明(磺胺类)(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本药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血浆蛋白上的结合部位,而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游离血药浓度增高,以致增加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性,故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使用本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流量。长疗程、大剂量使用本药的小儿,宜同服碳酸氢钠并多饮水,以防出现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
好娃娃、优卡丹(小儿氨酚烷胺):含有金刚烷胺成分,由于尚不清楚金刚烷胺在1岁以下小儿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1岁以下小儿禁用。可推荐使用小儿感冒药“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名单上的“慎用药”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但是流感及水痘小儿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一种常见的急性脑部疾病)。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小儿使用,每次最大剂量为15mg/kg,每4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次。合理剂量下使用安全性高,但超过最大剂量服用会造成肝损伤。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儿退烧时,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对于有些情况,比如给小儿喂药时会呕吐,或者小儿夜里发高烧时,这些时候用肛门栓就会方便很多,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对乙酰氨基酚栓吸收不经过肝脏,也不刺激胃肠道,比口服的方式起效要快。
布洛芬(布洛芬混悬液):此药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小儿,退烧作用比较强,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有脱水症的小儿禁用。布洛芬可能会诱发哮喘,有哮喘的患儿应慎用。服用布洛芬的日常最大用量为每次10mg/kg,每6小时一次,一天最多4次。
各种“松”(激素类),如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为弱强度激素乳膏,连续使用2周是安全的。每日1次,最多2次,使用次数过多不会产生更好的疗效,反而容易产生耐受和快速抗药。最佳使用时间是晚上,因其发挥最佳效能的时间在午夜。应用面积应小于10%人体面积。停药宜采用间歇递减方式进行,不宜突然停药。也可推荐使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去痛片(吡唑酮类复方制剂):本药成分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咖啡因等,长期服用非那西丁会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是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紫绀。此药现已很少使用。推荐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药用炭(药用炭片):本药通过吸附有毒和无毒刺激物起到止泻作用,由于吸附作用强烈且无选择性,能影响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活性,减少维生素的吸收,3岁以下的小儿长期应用可使小儿营养不良。推荐蒙脱石散替代使用。蒙脱石散附着在肠道粘膜上,对粘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可以吸附肠道的细菌和病毒,缩短腹泻时间为2—3天。
成人用药: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小儿用药是不科学的,小儿肝肾都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都不如成人,不能给小儿随意服用成人药物,但目前小儿用药并未全科类覆盖,还有部分会使用到成人药,如扑尔敏,因此在使用成人药时,必须遵医嘱。
真相
食药监总局发布的
是“用药建议”
如果是医生、专家的建议,可能引发不了这么多的转发,但这个所谓的“黑名单”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让人们纷纷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文章声称来自一个权威的渠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事情真是这样吗?不完全是。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梳理关于用药方面的所有目录,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宝宝用药黑名单”。
其实,朋友圈、微博所流传的这个所谓“黑名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的原文是一则服务信息:《特殊人群用药:哪些药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
文中指出:“国内外已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鼻眼净(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等,儿童用药的选择应特别慎重。”
不知道在被谁转发的时候,加了个标题叫做“黑名单”。一般在人们印象中,“黑名单”几乎等于“完全禁止”、“绝对不能用”的意思,而谁都能看出来,文章的本意并非如此。
此外,这篇文章最早在2001年就已经发布过,时隔十多年,其所列药品的名录并未增加,文章却被广泛传播,其中原因大概更多与社交媒体的火热有关。
在此提醒读者:关于用药的网络文章铺天盖地,真真假假无从辨别。出于为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不要随意相信,更不要不加思索地转发。
做一个设想,去甲肾上腺素可能会在救命的时候使用,偏偏被列入所谓的“黑名单”。如果有家长对这个帖子深信不疑,在急救的关头坚持不让医院用药,耽误了抢救,后果谁来承担?
医学、药学很艰深,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假思索胡乱转发所谓的“药品黑名单”、“医生忠告”、“医院惊人真相”,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谎言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