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医生坐飞机将可享受里程优惠
2016-07-21 09:29:12厦门晚报翁华鸿查看次数:799
■国家卫计委与南航预计在下月推出“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
■此举为了鼓励医生参与航班上的急救,医生可获得会员优惠
航班上,有乘客需要急救,幸好飞机上有医生及时救治。这样的故事经常引来大量关注。为了鼓励医生参与航班上急救,国家卫计委与南方航空公司预计在下月合作推出“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
根据计划,凡是卫计委审核认证的医生,只要注册就能加入志愿者行列,航空公司将给予其南航会员里程优惠额度。目前,计划处于试运行阶段,预计下月正式推出。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卫计委和南航推出上述政策是值得称赞的。火车、客船等长途交通方式也可借鉴学习这样的做法。
记者 翁华鸿
【热点问题】
为什么要鼓励医生成为机上志愿者?
航班上可能出现各种突发情况,但民众缺乏急救知识
上月中旬,南航某航班距离落地还有一个半小时,一名患有美尼尔综合征的女乘客突然在洗手间晕过去。乘务长与家属把该乘客转移到座位上后,机组立刻通过广播找医生。一名中国籍和一名印度籍医生响应前来,对该乘客观察诊断。在医生的建议下,乘务员给乘客喂服糖水果汁。10分钟后,乘客渐渐恢复意识,脸色也红润起来,医生确认其状态稳定。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蔺际龑说,航班上常见的突发状况有晕厥、急性心绞痛、心梗、中风、癫痫发作、呼吸困难等。但国内普通民众普遍缺乏急救技能、知识,如果有人突发这样的意外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具备急救知识的医务人员在场,将大大增加施救的成功几率。医务人员能询问病史,初步判定病情,及时向机组提出专业建议。
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调研数据也指出,每年全球航空急救事件有4万多次。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花了34个月跟踪5家航空公司后发现,大约604次飞行中会出现一次航空紧急伤病事故,约有3/4的事故中,机组人员会发出请求,并最终获得受过医疗训练的乘客帮助;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事故中,获得了医生的急救。
医生参与机上急救,需要承担责任吗?
提供医疗救助行为产生的后果与责任,由航空公司承担
医学界行业人士对该计划也有一些担忧,如急救效果不理想,责任要怎么界定等。南航“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已经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医生资质由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志愿者在航班上提供医疗救助行为产生的后果与责任,由航空公司承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蔺际龑认为,在航班上施救可能属于在执业地点外实施医疗行为,并可能涉嫌违反《执业医师法》。此外,航班上的相关设备缺乏,情况紧急,医务人员的处置不一定完美。而且,医务人员有不同专业背景,不一定是急救相关专业出身,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如做心肺复苏,可能出现肋骨骨折、胸骨脱位等常见问题。
蔺际龑说,在国外,参与急救的施救者是可以免责的。有了法律保障,救人就没有后顾之忧。虽然南航承诺承担相应责任,但他认为这也不应该由航空公司承担。“可以参考国外法律,保护那些出于善意救助的人。”
也有心内科医生建议,航班上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简易人工呼吸器等,以及一些急救药物,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记者 苏奇 翁华鸿)
【案例】
院士搭航班赴美
机上救治一乘客
据中新网报道,今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赴美航班上紧急救治了一名突发心衰合并房颤的美国乘客,并一路护航至飞行目的地。
在航班上,广播呼唤寻求医生帮助,葛均波即刻来到需要救治的乘客身边。但飞机上的医疗设备不齐全,葛均波凭多年经验评估救治,让该乘客吸氧,并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其血管,同时积极协调乘务人员,将患者从经济舱移至商务舱,让其平卧增加回心血量。
接下来的十个小时飞行中,葛均波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评估该乘客的病情。该乘客的症状有所好转,顺利抵达目的地。
乘客吸氧仍未好转
飞机只好备降郑州
据大连晚报报道,本月5日晚,在武汉飞往大连的某航班上,一名携子乘机的母亲突然病危,呼吸困难,在机组的努力下,得到及时处置,飞机备降郑州,乘客转危为安。
在飞行途中,该乘客感觉心脏不适,周围乘客立即向乘务人员求救。乘务人员将该乘客扶到前舱高端舱座椅上,为她铺上毛毯,并送来一杯温糖水。得知该乘客希望能马上吸氧后,乘务人员取来氧气瓶,并帮该乘客戴好氧气面罩。但这名乘客的情况没有好转,飞机只好备降郑州。机舱门打开时,医护人员马上登上飞机,做好检查急救后送往医院。
机上医疗志愿者申请流程
1、南航在官方网站、触屏版、移动APP以及微信公众号推出“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
2、医务工作者申请注册南航机上医疗志愿者,须提供执业证号、供职机构名称、执业范围等信息
3、与国家卫计委网站登记的专业资质信息核对后,SCC系统(南航旅客全流程服务系统)以短信方式将注册结果反馈给申请人
4、起飞前,志愿者的专业信息上传到客舱移动系统,客舱乘务员提前知悉
5、机上旅客突发伤病需要医疗救助时,乘务员可直接邀请乘客中的志愿者提供救助 (记者 翁华鸿 整理)
【建议】
晕机呕吐 提前服药
有晕机或晕车史的,应在飞机起飞前至少半小时服用晕机药。飞行时,注视一些静止物体,如多看看远方的云或山河。症状较重时,最好仰卧,并按摩穴位减轻症状,如内关穴(手掌内侧后三寸处) 、合谷穴(拇指与食指交汇处)以及风池穴(后发际颈椎骨两侧)等。
胃肠胀气 拒绝豆类、啤酒
机舱内的气压减低会引起体内气体膨胀,胃肠胀气,导致食欲下降、便秘或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乘飞机前应避免食用“胀气”食品,如豆类、卷心菜、碳酸饮料及啤酒等。乘机时应尽量食用机上提供的容易消化的航空套餐。
抵抗力下降 补充维生素
机舱内空间密闭,如果航程大于8小时,乘客可能会增加过敏及疾病的几率,导致感冒、咳嗽、过敏性疾病增多。乘机前后可适当增加抗氧化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增强抵抗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他山之石】
美国曾出台法案
免除救助者责任
为了应对机上突发急症,美国国会在1998年通过了《航空医疗救助法案》,要求美国商业航空公司为每架飞机配备一个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EMK(紧急医疗包)。急救包里一般有听诊器、口罩、注射器以及一些治疗哮喘、镇痛的药物。每次飞行前,乘务员都要检查急救包。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如果缺少急救包或AED,飞机不能正常起飞。
美国联邦航空局要求航空公司每年对机组人员进行严格的紧急医疗培训,如心肺复苏,甚至是接生。机组人员必须熟知预防医学、职业健康等知识。
此外,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鼓励机上乘客中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1998年的《美国航空医疗救助法案》规定,任何人无需为在航空飞行途中,给紧急医疗救护的乘客提供帮助造成的后果负责,除非出现特别重大的过失或违规操作。
■此举为了鼓励医生参与航班上的急救,医生可获得会员优惠
■航班上时常会有需要急救的乘客。 资料图
航班上,有乘客需要急救,幸好飞机上有医生及时救治。这样的故事经常引来大量关注。为了鼓励医生参与航班上急救,国家卫计委与南方航空公司预计在下月合作推出“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
根据计划,凡是卫计委审核认证的医生,只要注册就能加入志愿者行列,航空公司将给予其南航会员里程优惠额度。目前,计划处于试运行阶段,预计下月正式推出。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卫计委和南航推出上述政策是值得称赞的。火车、客船等长途交通方式也可借鉴学习这样的做法。
记者 翁华鸿
【热点问题】
为什么要鼓励医生成为机上志愿者?
航班上可能出现各种突发情况,但民众缺乏急救知识
上月中旬,南航某航班距离落地还有一个半小时,一名患有美尼尔综合征的女乘客突然在洗手间晕过去。乘务长与家属把该乘客转移到座位上后,机组立刻通过广播找医生。一名中国籍和一名印度籍医生响应前来,对该乘客观察诊断。在医生的建议下,乘务员给乘客喂服糖水果汁。10分钟后,乘客渐渐恢复意识,脸色也红润起来,医生确认其状态稳定。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蔺际龑说,航班上常见的突发状况有晕厥、急性心绞痛、心梗、中风、癫痫发作、呼吸困难等。但国内普通民众普遍缺乏急救技能、知识,如果有人突发这样的意外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具备急救知识的医务人员在场,将大大增加施救的成功几率。医务人员能询问病史,初步判定病情,及时向机组提出专业建议。
201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调研数据也指出,每年全球航空急救事件有4万多次。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花了34个月跟踪5家航空公司后发现,大约604次飞行中会出现一次航空紧急伤病事故,约有3/4的事故中,机组人员会发出请求,并最终获得受过医疗训练的乘客帮助;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事故中,获得了医生的急救。
医生参与机上急救,需要承担责任吗?
提供医疗救助行为产生的后果与责任,由航空公司承担
医学界行业人士对该计划也有一些担忧,如急救效果不理想,责任要怎么界定等。南航“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已经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提出医生资质由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志愿者在航班上提供医疗救助行为产生的后果与责任,由航空公司承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蔺际龑认为,在航班上施救可能属于在执业地点外实施医疗行为,并可能涉嫌违反《执业医师法》。此外,航班上的相关设备缺乏,情况紧急,医务人员的处置不一定完美。而且,医务人员有不同专业背景,不一定是急救相关专业出身,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如做心肺复苏,可能出现肋骨骨折、胸骨脱位等常见问题。
蔺际龑说,在国外,参与急救的施救者是可以免责的。有了法律保障,救人就没有后顾之忧。虽然南航承诺承担相应责任,但他认为这也不应该由航空公司承担。“可以参考国外法律,保护那些出于善意救助的人。”
也有心内科医生建议,航班上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简易人工呼吸器等,以及一些急救药物,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记者 苏奇 翁华鸿)
【案例】
院士搭航班赴美
机上救治一乘客
据中新网报道,今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赴美航班上紧急救治了一名突发心衰合并房颤的美国乘客,并一路护航至飞行目的地。
在航班上,广播呼唤寻求医生帮助,葛均波即刻来到需要救治的乘客身边。但飞机上的医疗设备不齐全,葛均波凭多年经验评估救治,让该乘客吸氧,并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其血管,同时积极协调乘务人员,将患者从经济舱移至商务舱,让其平卧增加回心血量。
接下来的十个小时飞行中,葛均波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评估该乘客的病情。该乘客的症状有所好转,顺利抵达目的地。
乘客吸氧仍未好转
飞机只好备降郑州
据大连晚报报道,本月5日晚,在武汉飞往大连的某航班上,一名携子乘机的母亲突然病危,呼吸困难,在机组的努力下,得到及时处置,飞机备降郑州,乘客转危为安。
在飞行途中,该乘客感觉心脏不适,周围乘客立即向乘务人员求救。乘务人员将该乘客扶到前舱高端舱座椅上,为她铺上毛毯,并送来一杯温糖水。得知该乘客希望能马上吸氧后,乘务人员取来氧气瓶,并帮该乘客戴好氧气面罩。但这名乘客的情况没有好转,飞机只好备降郑州。机舱门打开时,医护人员马上登上飞机,做好检查急救后送往医院。
机上医疗志愿者申请流程
1、南航在官方网站、触屏版、移动APP以及微信公众号推出“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
2、医务工作者申请注册南航机上医疗志愿者,须提供执业证号、供职机构名称、执业范围等信息
3、与国家卫计委网站登记的专业资质信息核对后,SCC系统(南航旅客全流程服务系统)以短信方式将注册结果反馈给申请人
4、起飞前,志愿者的专业信息上传到客舱移动系统,客舱乘务员提前知悉
5、机上旅客突发伤病需要医疗救助时,乘务员可直接邀请乘客中的志愿者提供救助 (记者 翁华鸿 整理)
【建议】
晕机呕吐 提前服药
有晕机或晕车史的,应在飞机起飞前至少半小时服用晕机药。飞行时,注视一些静止物体,如多看看远方的云或山河。症状较重时,最好仰卧,并按摩穴位减轻症状,如内关穴(手掌内侧后三寸处) 、合谷穴(拇指与食指交汇处)以及风池穴(后发际颈椎骨两侧)等。
胃肠胀气 拒绝豆类、啤酒
机舱内的气压减低会引起体内气体膨胀,胃肠胀气,导致食欲下降、便秘或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乘飞机前应避免食用“胀气”食品,如豆类、卷心菜、碳酸饮料及啤酒等。乘机时应尽量食用机上提供的容易消化的航空套餐。
抵抗力下降 补充维生素
机舱内空间密闭,如果航程大于8小时,乘客可能会增加过敏及疾病的几率,导致感冒、咳嗽、过敏性疾病增多。乘机前后可适当增加抗氧化物维生素C和维生素E,增强抵抗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他山之石】
美国曾出台法案
免除救助者责任
为了应对机上突发急症,美国国会在1998年通过了《航空医疗救助法案》,要求美国商业航空公司为每架飞机配备一个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EMK(紧急医疗包)。急救包里一般有听诊器、口罩、注射器以及一些治疗哮喘、镇痛的药物。每次飞行前,乘务员都要检查急救包。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规定,如果缺少急救包或AED,飞机不能正常起飞。
美国联邦航空局要求航空公司每年对机组人员进行严格的紧急医疗培训,如心肺复苏,甚至是接生。机组人员必须熟知预防医学、职业健康等知识。
此外,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鼓励机上乘客中的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1998年的《美国航空医疗救助法案》规定,任何人无需为在航空飞行途中,给紧急医疗救护的乘客提供帮助造成的后果负责,除非出现特别重大的过失或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