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埠外新闻 >> 查看内容

上海创新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制 打造公共卫生“特种兵”

2016-06-14 11:05:38中新网 陈静查看次数:471
  第6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期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首批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此事在世界医疗界引发关注。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为何能从世界6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救援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球首批世卫组织官方认证?未来,它将在上海甚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该队总队长、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得益于上海多年来创新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体制和机制,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诸多努力。刘中民说,首批国际应急医疗队之一落户中国,体现了中国加强国家层面应急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他表示,今后,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将做好准备,根据世卫组织及中国政府的调遣,随时奔赴世界各地的灾难现场,为灾民提供公平对等的医疗服务,展现中国医疗外交软实力。
  由上海市东方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由专业医疗人员和后勤人员组成,是一支在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灾难事件时,提供应急医疗响应和伤员救治的专业医疗救援队,经过多年的建设,堪称公共卫生“特种兵”。

  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公共卫生是政府基本职责,也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表示,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上海不但注重公立医院改革、药物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更在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创新,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年来,科学的、完善的、可持续的机制保障为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的队伍建设发展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2010年3月,当年的东方医院急诊队伍被原上海市卫生局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卫生应急医疗队”,全程保障世博期间突发事件的公共卫生安全。此后,四轮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连续支撑,为这支正规军向“特种兵”升级换代创造了优越条件。
  据悉,世博会当年,浦东新区政府投资近3000万元人民币,为救援队首批配备了五部大型越野救援车。2011年起,东方医院救援队的建设项目接连入选三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先后得到了近9000余万元人民币财政投入,其中移动医院建设项目入选第二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2年底,东方医院的“上海市卫生应急医疗队”获批为国内首批16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之一。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建设灾难救援体系中临床诊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引导和带动国内创伤救援及科学研究的发展。2015年,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的“上海市区域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入选第四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区域性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开拓空中救援通道、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立体救援网络。
  据了解,这支公共卫生“特种兵”曾到过汶川与玉树地震现场,也曾到过乌鲁木齐、昆明爆恐案的后方医院,还曾参加过昆山爆炸事件伤员转运。这支队伍连续6年为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保驾护航。

  刘中民对记者说,与同获殊荣的俄罗斯两支医疗队最大不同在于,来自中国上海的是一支“平战结合”全天候、全能型的兼职队伍,能够365天24小时随时响应应急、应对处置任务。他指出,这成为该队伍此番脱颖而出的制胜点之一。
  他介绍,这支队伍融救灾救援与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于一体,医院可成体系地为救援队提供持续增补。平时,队员们是临床医生,医技、后勤保障科室的工作人员;一遇突发事件,队员们可在20分钟内完成集结,成为应急医疗救援的公共卫生“特种兵”,奔赴灾难现场。
  作为首支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总队长刘中民也同时获得了世卫组织国际应急救援队认证导师的资格。刘中民当日对记者坦言,实战经验、空中投放力量不足、机动能力有待提高仍是这支队伍需要努力的方向。他说,未来,重点要提高队员的个人能力,在灾难现场实现“一专多能”,救援和后勤保障装备要小型化、轻型化、智能化、制式化;同时要开展救援预案、培训课程、救援装备的研究,随时响应世卫组织和国家的调派,执行灾难和人道救援。
  刘中民表示,同时,这支队伍还将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自身通过认证的经验帮助和指导国内其他队伍和其他国家队伍通过认证。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1.104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