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造血干细胞 他们用爱传递生命希望
2016-05-10 10:02:03 厦门日报卫琳查看次数:582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舞台上集合,发出捐献倡议。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准备了文艺节目慰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受助者陈明龙(右)和捐献者赵东喆(左)拥抱。
厦门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向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献上鲜花。
厦门市第12例捐献者黄琦璇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厦门市第29例、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一林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厦门市第4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朱祥彪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厦门市第4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赵素环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
鲜红的绶带挂在他们胸前,“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爱是勇气是奉献”几个字格外耀眼,当他们集体出现在舞台上时,现场响起了最为热烈的掌声,掌声中有感动之情,有钦佩之意,更代表着赞誉和肯定。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当天,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市中心血站和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举行纪念“世界红十字日”暨厦门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例宣传活动,向我市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致以崇高敬意。
讲述:他们选择无私捐献救人一命
这场活动的主角,是我市5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3年初,厦门市正式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13年来,这项工作经过市红十字会、市中心血站等单位的积极宣传和推动,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目前,我市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近3万人,在全省已实现的14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中,有51例(49人)来自我市,捐献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当天,34名捐献者来到现场,这是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聚集,还有许多人因迁往外地生活等原因而遗憾缺席。“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然会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生命。”回忆起捐献经历,他们的内心如当初一样坚定,这份精神深深打动着观众席上的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士。
我市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良建于2004年捐献,这名当时年仅19岁的青涩学生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生意人,可救人的心思却从没变过,“我从没后悔去捐献,能尽自己的微小力量做点善事,对我的内心也是一种鼓励和升华。”他说。
幼儿教师杨一林在2012年首次进行捐献,一年多后女童病情复发,他毫不犹豫地再次伸出援手,他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的身体没什么影响,我救了她一次,希望能够继续帮助她。”目前就读于集美大学的李溢新,亦先后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挽救同一名患者的生命,“这两次捐献对我意义非凡,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这个队伍,帮助他人。”他说。
倡议:共同加入造干捐献志愿队伍
“在我们享受惬意生活的时候,是否有人想过,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甚至每晚与死神擦肩,等待着几十万甚至百万分之一的生命曙光。他们就是白血病人。”活动中,捐献者刘倩的一番话,带给大家许多思考和触动。
这个个头小小的女孩曾在2012年连续两天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为了救助一位体型偏胖的男士。她代表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发出捐献倡议:“如果你有幸配对成功,在茫茫人海中,你是唯一可以拯救他生命的人!只有参加捐献的志愿者越多,中华骨髓库的容量才会越大,患者找到合适配对的概率才会越高。”
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苏甦说,我国每年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疾病最有效的手段,“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科学、安全的,于己无害、于人有利。”他呼吁更多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特殊志愿者群体中,给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褒扬:捐献者精神感染影响更多人
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等高校学生,以及红十字会志愿者等社会人士参加本次活动,捐献者们讲述的生命救助故事让他们感动不已,深受感染。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捐献者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面对患者也需要有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厦门大学医学院学生张龙说。厦门医学院学生孙曼表示想要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他们愿意献出爱心去帮助一名陌生人,真的非常伟大。如果今后我有机会进行捐献,我也会去做。”她说。
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黄星霞十几年前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看见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的人越来越多,她由衷的高兴:“人们走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识误区,现在厦门登记入库的人越来越多了。”
“第一例捐献者张良建,第二例捐献者王兴莲……”随着主持人逐一念出每一位捐献者的名字,他们在舞台上汇聚,接受社会褒扬和感谢。当天,市朗诵学会会长彭鹭亲自创作诗歌,歌颂捐献者的无私善举,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精心编排了一台文艺演出慰问捐献者。
受助者:“想当面感谢救命之恩”
【故事】
前日,在市红十字会举办的纪念“世界红十字日”暨厦门市造血干细胞捐献突破50例宣传活动现场,陈明龙终于见到了捐献者赵东喆,两个年轻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希望:
找到合适配型者 获得治愈机会
按照中华骨髓库规定,捐献者和患者一般不能接触。尽管这是陈明龙和赵东喆第一次见面,但两人见到对方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他们相差6岁,陈明龙管赵东喆叫哥哥,见面后,笑容一直挂在他们脸上。
陈明龙和赵东喆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交集,源于一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生命接力。
2011年,14岁的陈明龙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化疗。家里不敢告诉他实际病情,但厚厚的治疗表让明龙渐渐明白自己得了重病。
“医生说,明龙的病需要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陈爸爸说,但是家人都不能捐献。生命的转机在2012年突然出现,中华骨髓库检索到一份造血干细胞血样和明龙配型吻合,这份血样正是赵东喆在一次无偿献血后登记留下的。那时,赵东喆正在集美大学上学,当得知有人需要他的救助,他欣然同意。
康复:身体恢复良好 找到新的工作
2013年9月26日,赵东喆在福州完成捐献,他的造血干细胞随即被输入陈明龙体内。陈爸爸仍记得那时的心情,“听说找到合适的捐献者,我们太高兴了,又怕他会反悔,一直等到他的造血干细胞被送进医院,我才终于放下心来。”移植后一个多月,陈明龙出院了,他记得那天是个晴天,“看见阳光我特别亲切开心,我感到身体在恢复,以后都不用再住院了。”明龙说。
捐献后,赵东喆也经常会想到这个素未谋面的弟弟,想他是否已康复,前日一见到明龙,他一张口就关心地问起明龙的身体。“我恢复得很好,每年去医院接受体检,各项身体指标都正常。”陈明龙说。
陈明龙特意带了家乡特产向赵东喆表示感谢,赵东喆也准备了一套茶杯作为礼物,“希望我们的友谊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赵东喆说。
捐献者:离不开身边人的理解与支持
在我市成功实施的5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背后,既有志愿者的奉献和勇气,也离不开志愿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家人支持,为他们增添勇气
捐献者谢明杰的父母都是农民,2009年,当联系不上谢明杰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电话到家里时,文化程度不高的二老第一次听说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但了解到这是救人后,谢明杰父亲支持他去捐献。
今年年初,我市第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少伟在妻子的陪伴下完成捐献。早在2009年,妻子王露霞就和陈少伟一起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拯救一条生命,老公进行捐献,我特自豪。”王露霞说。
为了陪儿子赵东喆捐献造血干细胞,母亲庞岩第一次从山西来到福州,她说:“这是儿子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我想见证。”赵东喆说:“母亲的陪伴让我更有勇气去完成捐献。”受儿子影响,庞岩和丈夫之后也登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社会支持,令他们感受温暖
2010年,捐献者李梅珠启程前往福州捐献前,公司专门为她举行了欢送仪式,并向全体员工宣传她的事迹。“公司给我放了两周带薪假,还派专车接送我往返福州。”捐献归来后,公司授予她“中国人寿爱心大使”称号。
在集美大学里,5名志愿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事迹登上了学校的校报、广播、网站等。“从2012年起,我们连续举办了五届‘爱心入库周’活动,已有4156名集大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集美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说,学校重视宣传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希望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和意义。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赵东喆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青团员”,杨一林被评为“厦门市五四青年奖章标兵”,李溢新被评为“2015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荣获“厦门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的背后代表着社会各界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行为的肯定和褒扬。
【声音】
厦门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苏甦:
发挥红十字人道职责
助推造干捐献发展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挽救血液病患者的一项生命救助工程,是红十字人道救助的重要内容和职责所在。红十字会要着力搭建好这个爱心平台,动员更多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中,为厦门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模范城助力。
我们将加大宣传动员,提高民众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于己无害、对人有利”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做好捐献过程中全程陪同服务捐献志愿者的工作,以及捐献后的定期随访、慰问工作,对于有特殊困难的捐献志愿者,尽量给予人道帮助。通过进一步弘扬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崇高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礼遇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释疑】
捐献造血干细胞
有什么意义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骆宜茗副主任医师介绍,造血干细胞指骨髓中的干细胞,是一类能自我更新、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可分化为各种类型血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干细胞疾病、及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70余种疾病。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使部分患者长期生存,甚至治愈。
如何成为
捐献志愿者
中华骨髓库规定,18至45周岁、身体健康、符合献血条件者可以申请加入。志愿者在当地献血点填写《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等资料并留下检测血样,合格者的HLA分型检测数据等信息将被录入中华骨髓库。移植医师通过中华骨髓库为需要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检索HLA配型吻合的捐献志愿者。
造血干细胞
采集方式是什么
“目前国内非亲缘关系的干细胞捐赠者,基本采用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方式。”骆宜茗说,志愿者在采集前需要注射4天的动员剂,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有的志愿者使用动员剂期间可能出现鼻塞、发热、关节酸痛等轻微不适,多可自行缓解。”
骆宜茗介绍,采集时,从志愿者手臂静脉处采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选造血干细胞,其余血液成分输回志愿者体内。一般采集1-2次,每次采集时间3-4小时,每次采集量100毫升左右。“采集过程中,多数志愿者可在轻松的状态下度过,少数志愿者可能有口唇麻木感等不适感,经补钙等处理后多可改善。”骆宜茗表示,这种采集方式的技术成熟,是国内外公认的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案,至今尚无因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造成捐献者伤害的报道。
捐献造血干细胞
会影响健康吗
骆宜茗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志愿者的身体健康,“骨髓是再生能力很强的组织,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健康志愿者在捐献外周血干细胞1-2周后,骨髓干细胞和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