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患者家属的癌症排查小结,认识预防癌症
《2014年最新研究解析中国肿瘤流行病谱》认为: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人一生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肿瘤成为一种常见疾病,认识并预防可能是我们改变癌症进程的惟一机会。
今天我们讲述的这个真实故事,旨在提醒大家千万别错过一些肿瘤表现的蛛丝马迹,以及面对癌症该如何应对。
体检
母亲常感头晕乏力
后查出有轻度贫血
三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成为我们全家的宝。79岁的母亲患有冠状动脉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倍他洛克、阿司匹林和立普妥,从去年开始,在老家独自生活的母亲老觉得头晕、双腿乏力。
去年11月中旬,母亲在老家做了一次体检。检查结果:血脂临界、血红蛋白88 mg/L(正常值是135-155mg/L),属轻度贫血,其他一切都正常。我自作聪明对这个体检报告的理解是:轻度贫血可能与母亲在老家独居,饮食无营养所致;行走无力可能与老年性关节退化有关。
母亲到厦门过春节,我给母亲调整了饮食结构,经常让她将花生皮与红枣煎水喝,希望通过食疗改变母亲的贫血。听说高压氧舱对于头晕有治疗作用,还带母亲做了几次高压氧的康复治疗。母亲说,头不晕了,可白天还是感觉特别累,双腿无力。
在厦门呆了4个月后,母亲准备回老家了。临行前几天,我带她到厦门174医院先做了个血常规和大生化检查。
小结
头晕乏力和贫血居然是肿瘤悄悄袭击的第一信号。我至今都后悔没有敏感捕捉到这些信号。
初查
轻度贫血转为中度贫血
医生怀疑消化系统出血
检查报告单出来了,厦门174医院心内科主任姜朝晖看到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不对啊,血红蛋白含量才58mg/L,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都这么低,这已经属于中度贫血。眼下重要的不是调降压药,而是需要马上住院输血了。”
短短4个月时间,母亲的血红蛋白从88mg/L下降到58mg/L,由轻度贫血转为中度贫血了,母亲身体里的血从哪里流失的呢?
姜朝晖主任说:“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母亲自诉大便有时为黑色,考虑到母亲是去年7月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姜主任分析有可能是阿司匹林惹的祸,“估计是消化系统有出血。”
他说,阿司匹林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但阿司匹林最大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不适症状和出血倾向。他建议我们立即停服阿司匹林并转消化内科就诊。
小结
先验血再服阿司匹林,事先了解自身机体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阿司匹林在体内的分解产物会阻碍铁的吸收,缺铁性贫血病人不宜服用。
第一轮排查
胃镜没发现可疑病症
大便呈黑色引起警惕
母亲的医保在老家,让家人到老家指定的医保部门申请报备后,我为她办理厦门中山医院的入院手续。
厦门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建民详细询问母亲大便颜色及形状,查看她的眼睑和指甲后,安慰说:“别紧张,没有生命危险。停用阿司匹林,住院找到出血原因,情况会好转的。”
母亲住院后我才知道,她来厦门这几个月,大便经常都是黑色的,而她自己认为是每天吃黑芝麻和蔬菜的原因,根本没重视也没告诉我们。这让我很自责,每天早出晚归忙工作,却没有关注母亲饮食起居这些小细节。
陈建民主任说,很多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或多或少有反酸、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一些保护胃粘膜激素的合成,严重时会引起胃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出血或穿孔,所以这个时候会出现黑便。
他说:“除了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其他如消化道肿瘤、小肠血管畸形等也容易引起急性和慢性消化道出血。因此,要逐一排除是否消化道出血,一般有三个检查步骤:胃镜、肠镜、电子小肠镜检查,其中最棘手的是小肠血管畸形的检查。”
胃镜检查结果出来了,没有发现母亲胃黏膜糜烂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任何可疑病症。在这期间,母亲还做了13C碳试呼吸检测幽门螺杆菌。虽然她的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而且出现了4个+,但陈主任认为老年人在没有胃黏膜糜烂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不用服药治疗。
小结
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信号,这个环节很容易被忽略。实际上注意观察是否有大便发黑等出血症状,是阿司匹林服用患者或者贫血患者必须牢记的。
第二轮排查
住院查出粪便潜血
癌胚抗原也有升高
母亲准备进入第二轮排查,照肠镜。住院检查中发现,母亲大便潜血。
陈建民主任说:“大便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警报器,消化道出血导致的粪便带血的情况,通常包括便隐血和便血,其中便隐血时,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出血,只有在化验大便时才发现便中有少量的血细胞。由于长期少量出血,常伴有贫血症状。”
母亲在厦门与我们一起生活了4个月,这么简单的大便潜血检查连同她的贫血现象被我们忽略了。我心里特别不好受。
这时候,母亲检查指标中的癌胚抗原也略有升高(5.1 ng/ml,正常值为0-4.6 ng/ml)。尽管陈主任强调癌胚抗原略高并不完全代表消化道肿瘤,在诊断上只是有辅助价值。但我突然想到母亲的亲姐姐,10年前直肠癌做过手术,至今健在,已经90岁了。
陈主任也认为,癌症的家族性就是一个家族中存在某种癌聚集现象。根据家族病史发现,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直肠癌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几倍。
我开始有非常不好的预感。
小结
由于便隐血无法通过肉眼直接发现,导致绝大多数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并早期干预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大家在体检中一定不要舍弃大便常规及潜血检查。
谜底揭开
肠镜检查为结肠癌
影像检查没有转移
母亲肠镜检查和病理报告出来了:升结肠中分化腺癌,内痔。我当即泪奔。
整理情绪后与母亲的主管医生周飞博士商量下一步治疗对策。他认为,对于怀疑结肠肿瘤或者已经诊断为结肠肿瘤的患者来说,如何治疗或者手术之前要做一些比较全面的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现在我们还有影像学检查没做。
面对选择加强CT还是PET-CT,我们很纠结。两者价格差距巨大,但各有优势。对肿瘤性质的鉴别 CT是从形态上对肿瘤进行分析的,而PET-CT因为是PET和CT的结合,所以不仅能了解肿瘤的形态,同时还能对肿瘤性质做出诊断。
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价格不菲自费的PET-CT。主要是考虑到PET-CT可有助于早期发病位置的判断、患病器官的判断、肿瘤发展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等。这不但影响我们掌握母亲未来生命的时间,也帮助专家确定手术治疗方案。
等待PET-CT检查结果这个时间令人非常紧张,我感觉自己的双手一直在颤抖。当核医学科主任苏新辉拿出报告对我们说“没有转移,可以手术”时,我们悬着的心落下来。至少上帝没有将母亲的生命大门完全关上。
结果
肿瘤治疗要做术前分期
母亲适合手术我宽了心
妈妈被转入胃肠外科,准备切除手术。
担任母亲手术的是胃肠外科一病区主任医师邱兴烽。手术沟通这个环节,其实就是专家向我们宣教结肠癌治疗的科普知识。他说,确定肿瘤的治疗方式前需要给患者进行术前的分期,“术前分期”就是“临床分期”,做完手术以后还有一个“病理学分期”(病理分期是肿瘤分期的“金标准”)。对于肿瘤患者术前分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术前分期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方式。
通过他的讲述我们知道,所谓“术前分期”就是:如果是一期大肠癌,这个时候肿瘤只长在黏膜层或者侵犯了一部分黏膜下层,但是肿瘤的恶性程度比较低,这样的患者很幸运,可以通过结肠镜的方法直接把肿瘤消灭掉。但母亲这个肿瘤估计已经侵犯了黏膜下层,需要做根治性的切除,开刀或者腹腔镜手术,这是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腹腔镜手术就是在患者肚子上打5个小洞,进行微创手术,79岁的母亲身体条件适合这个手术,邱主任很有信心。我们特别记住了他说的一句话:“相对于其他腹腔肿瘤来说,结肠癌的愈后是很好的……”
这个周末,厦门的阳光也回来了,我心中的雾霾也消除了。我知道,对于一名肿瘤患者家属来说,未来的路很长,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就是这条路上的阳光。
周一手术,上周六我们与母亲一起看了场电影《疯狂动物城》。
小结
结肠癌从息肉到癌的转变,通常需要五到十年,从癌变再到肿瘤在肠管里长一圈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得了这个肿瘤不要急于在一两天之内就要把它切了,应该做充分的术前检查来明确术前分期,这样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