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拥抱医患 流程改善无终点
2015-12-27 00:50:22健康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381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颜秋雨□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有1238家三级医院建立了互联互通的信息库,为患者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等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660家三级医院支持手机App、微信支付等方式结算,减少排队次数,缩短排队时间。”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医患友好度高峰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胡瑞荣“晒”出以上数据。
“互联网+”怎样助力医患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医院管理者、信息化专家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经验。
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三成
“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方便百姓,这项工作没有终点。”胡瑞荣说,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有关要求,全国各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大力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对门诊患者就诊高峰进行“削减”“分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开展分时预约的医疗机构已达39477家,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平均达到32.1%。”
胡瑞荣介绍,在上海市,截至今年9月,三级公立医院门诊预约比例已达76%,门诊分时段预约率约为30%,专家预约比例达91.9%,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为100%。浙江省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截至今年7月,预约总量达1737万人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预约诊疗服务时间准确到分钟,门诊预约率达8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推行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制度,减少门诊挂号等候和排队时间。
同时,使用手机应用、微信平台等提供信息提示、支付结算等服务,全国不少地区都有“榜样”。辽宁省发放居民健康卡1000万张,实现与金融、医保、公交等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一卡多用方便患者就医。山西省通过银联、支付宝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支持患者在线支付。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实现市民卡诊间结算、病区或护理站出入院床边结算、医技和后勤全院通,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建设将有章可循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HIS、PACS、LIS、EMR、EHR等医院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断完善,远程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有了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信息处沈剑峰研究员介绍,“去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智慧医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慧医疗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方面,促进流程规范化,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沈剑峰指出,目前国内的智慧医疗应用大多相对独立,对于整个医院以及区域范围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同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和设备少,缺乏智慧医疗应用结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他说,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启动专项研究《国家智慧医疗专项研究项目》,期望对智慧医疗有科学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完善体系并创新服务模式。项目还将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智慧医院建设技术指南》。目前,《指南》初稿已经完成,总体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144个三级指标,评分项目439个,并已在12家医院测试。“当然,评价只是过程,我们希望最终给予智慧医疗行业指导,明确智慧医疗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沈剑峰说。
顺应时代,共赢才是未来
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企业、医界和学界的嘉宾达成共识:新技术可给予各种帮助,但医生并不会完全被替代。“就医160”高级副总裁刘康林说:“凭借移动互联技术,医生在诊前就能与患者沟通并进行管理,提高诊中效率,使诊疗更精准;诊后能够提供随访,患者也能享受更智能的服务,提升就诊体验。”“用友医疗H+”营销方案部总经理姜金山接过话来:“技术能够使医生和老百姓更贴近,但医患间的伙伴关系不是冰冷的机器所能替代的。”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院长王泽军表示赞同:“在我们这里,不少老年患者找医生不光是看病,很多时候也是寻求心理慰藉。随着银发浪潮来袭,这种情感依赖,机器无法满足。”
“‘医患友好度’评价体系项目倡导让患者拥有更多信息,更多参与诊治过程,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也期待互联网、精准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医生可以更精确地预测患者风险,使医疗过程更加透明。”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医患友好度指标体系项目专家组成员顾雪非博士直言,“事实上,互联网技术已经走在了我们的思想、政策,甚至是伦理问题的前面,政府、学界、公众等方面都要做好准备。”
“从具体问题来说,现在移动健康行业发展最大的难点不是收费、医保,而是各级医院医生的技术有差异,需要各级医生共同提升,弥合差距。”卓健科技创始人尉建锋说。
刘康林认为,在传统模式下,院内外的流程是脱节的,所以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打通患者、医生、医院,只有基于此,才能连接智能穿戴产业、海外医疗行业、慢病管理等领域,打造医疗“互联网+”生态链。对此,尉建锋表示赞同:“我们期待真正把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外,也正在推进相关研发,如中长期的检查预约、患者的床边宣教、复诊药物配送服务等。”
“我们提出医患友好度的理念快两年了,它的效应在逐渐放大,因为顺应了时代趋势。”健康报社总编辑、健康报社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冰表示,“医生、患者、社会公众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将享受到红利,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平台也会增加品牌影响和服务效益。拥抱‘互联网+’,医患双方将共赢。”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有1238家三级医院建立了互联互通的信息库,为患者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等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660家三级医院支持手机App、微信支付等方式结算,减少排队次数,缩短排队时间。”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医患友好度高峰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胡瑞荣“晒”出以上数据。
“互联网+”怎样助力医患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医院管理者、信息化专家在论坛上分享了各自经验。
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超三成
“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方便百姓,这项工作没有终点。”胡瑞荣说,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有关要求,全国各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大力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对门诊患者就诊高峰进行“削减”“分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开展分时预约的医疗机构已达39477家,三级医院预约诊疗率平均达到32.1%。”
胡瑞荣介绍,在上海市,截至今年9月,三级公立医院门诊预约比例已达76%,门诊分时段预约率约为30%,专家预约比例达91.9%,口腔、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为100%。浙江省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截至今年7月,预约总量达1737万人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预约诊疗服务时间准确到分钟,门诊预约率达8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推行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制度,减少门诊挂号等候和排队时间。
同时,使用手机应用、微信平台等提供信息提示、支付结算等服务,全国不少地区都有“榜样”。辽宁省发放居民健康卡1000万张,实现与金融、医保、公交等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一卡多用方便患者就医。山西省通过银联、支付宝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支持患者在线支付。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实现市民卡诊间结算、病区或护理站出入院床边结算、医技和后勤全院通,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建设将有章可循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HIS、PACS、LIS、EMR、EHR等医院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断完善,远程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有了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信息处沈剑峰研究员介绍,“去年,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智慧医疗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慧医疗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产品管理、医疗器械管理、血液管理、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等方面,促进流程规范化,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沈剑峰指出,目前国内的智慧医疗应用大多相对独立,对于整个医院以及区域范围的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同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技术和设备少,缺乏智慧医疗应用结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他说,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启动专项研究《国家智慧医疗专项研究项目》,期望对智慧医疗有科学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完善体系并创新服务模式。项目还将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智慧医院建设技术指南》。目前,《指南》初稿已经完成,总体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144个三级指标,评分项目439个,并已在12家医院测试。“当然,评价只是过程,我们希望最终给予智慧医疗行业指导,明确智慧医疗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沈剑峰说。
顺应时代,共赢才是未来
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企业、医界和学界的嘉宾达成共识:新技术可给予各种帮助,但医生并不会完全被替代。“就医160”高级副总裁刘康林说:“凭借移动互联技术,医生在诊前就能与患者沟通并进行管理,提高诊中效率,使诊疗更精准;诊后能够提供随访,患者也能享受更智能的服务,提升就诊体验。”“用友医疗H+”营销方案部总经理姜金山接过话来:“技术能够使医生和老百姓更贴近,但医患间的伙伴关系不是冰冷的机器所能替代的。”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院长王泽军表示赞同:“在我们这里,不少老年患者找医生不光是看病,很多时候也是寻求心理慰藉。随着银发浪潮来袭,这种情感依赖,机器无法满足。”
“‘医患友好度’评价体系项目倡导让患者拥有更多信息,更多参与诊治过程,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也期待互联网、精准医疗、大数据相关技术不断进步,医生可以更精确地预测患者风险,使医疗过程更加透明。”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医患友好度指标体系项目专家组成员顾雪非博士直言,“事实上,互联网技术已经走在了我们的思想、政策,甚至是伦理问题的前面,政府、学界、公众等方面都要做好准备。”
“从具体问题来说,现在移动健康行业发展最大的难点不是收费、医保,而是各级医院医生的技术有差异,需要各级医生共同提升,弥合差距。”卓健科技创始人尉建锋说。
刘康林认为,在传统模式下,院内外的流程是脱节的,所以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打通患者、医生、医院,只有基于此,才能连接智能穿戴产业、海外医疗行业、慢病管理等领域,打造医疗“互联网+”生态链。对此,尉建锋表示赞同:“我们期待真正把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外,也正在推进相关研发,如中长期的检查预约、患者的床边宣教、复诊药物配送服务等。”
“我们提出医患友好度的理念快两年了,它的效应在逐渐放大,因为顺应了时代趋势。”健康报社总编辑、健康报社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冰表示,“医生、患者、社会公众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将享受到红利,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平台也会增加品牌影响和服务效益。拥抱‘互联网+’,医患双方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