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新闻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厦门新闻 >> 查看内容

关爱于细微 感动于点滴

2015-07-30 09:24:40厦门日报本站编辑查看次数:542

  “医乃仁术”,此为医者的行医宗旨。作为一个处在福建省医疗行业先进地位的重点医学专科,厦门市呼吸中心将“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精湛医术、精心护理工作中,将人文医学贯穿至每个环节,关爱病人、精研医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治、诚信守法、德技双馨,以医者的仁心仁爱为患者搭建另一个“温馨之家”。

  小笙出院时,对医护人员依依不舍。图为姜亭亭护士抱着小笙,两人舍不得分开。

  本报记者 刘蓉 通讯员 李晓兰

  8岁的小笙要出院时,脸上的依依不舍让姜亭亭护士长及其他同事都红了眼眶。姜亭亭一把抱起他,终于能自由大口呼吸的小笙搂着姜亭亭的脖子不肯放手。“小笙,回家你要乖,用力呼吸,健康长大。”呼吸中心的医护人员一遍遍叮嘱他,不厌其烦。是的,市呼吸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对小笙3周时间的用心看护,让曾经命悬一线的他重新能大口呼吸,有了第二次生命。

  1

  发声第一句唤护士姐姐

  离院不忘问候医护人员

  今年年初,小笙在上学途中与同学追打时,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严重的颅脑外伤,病情危重,当地医院马上对他进行气管切开呼吸机通气。经治疗颅脑病情是控制住了,但气管切开处上方被新生的肉芽堵死了。气管套管没法取出,只要一口痰就能随时要了小笙的命。到处求医无果,听说设在厦门市第二医院的市呼吸中心的呼吸介入治疗技术鼎鼎有名,父母抱着一线希望带着小笙来试试看。

  小笙从龙岩转院至呼吸中心治疗时,呼吸中心主任柯明耀接诊后,发现他的气道只有3毫米的缝隙,只剩正常孩子气管宽度的三分之一,怕他随时出现窒息的危险,柯明耀专门排出一组医护人员看护这名男孩,“需要一组医护人员来帮助这个男孩渡过难关。”他看出了小笙内心对病情的害怕。

  在精神上,医护人员尽心尽力。刚转入二院时,小笙的气管套管还没法拔出,没法行走、翻身,也不能说话,不会笑,只能用眼神交流,疼痛时没法喊出声,护士姜亭亭和其他医护人员都心疼他,想尽办法逗小笙开心,“我们只要外出看到有颗糖,都会想着带回来逗他开心。”姜亭亭说,科室医务人员每天都会轮流给他带个小礼物,在他抗拒打针抽血时,医护人员也鼓励他做妹妹的榜样。

  在技术上,入院第一时间,柯明耀通过电刀等方法切除小笙气管上段的大部分肉芽,两周后,在小笙的病情进一步稳定后,取出小笙的气管套管。随后,柯明耀给小笙植入了硅酮支架,解决了小笙气道狭窄的问题。

  让人意外的是,拔出套管、缝合气管切口后,小笙说的第一句话是“亭亭姐姐。”姜亭亭惊喜之余忍不住泪水,“我天天对着小笙自称阿姨,他开口第一句却是称我为姐姐,这个懂事的孩子让我既开心又感动。”

  在呼吸中心医护人员的精心看护下,小笙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出院后,他回到龙岩继续进行康复治疗。现在,小笙已经顺利取出硅酮支架,气道回到正常孩子的状态,能大口呼吸。他常常会发短信问候呼吸中心的医护人员,“医生叔叔、护士姐姐,你们下班了吗?记得及时吃饭哦。”

  小笙的父母也感叹,“呼吸中心不仅医疗技术好,医护人员做得比家属还细致,对病人的关爱比我们亲人还亲。”

  其实,小笙只是呼吸中心万千患者中的一个缩影。每个在呼吸中心得到重生的患者,都早已把呼吸中心看做自己另一个家,把呼吸中心的医护人员看成是自己的亲人。

  科室能将人文与医学结合得如此之好,柯明耀认为,首先要有清晰的认识,“在医学中寻求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不断提高科室诊疗技术的同时,大力促进医学人文建设,强化医学在高科技背景下的人文精神,真正帮助病人全身心地康复。”

  2

  热心于社会公益

  为患者排忧解难

  作为一个处在福建省医疗技术先进地位的重点医学专科,厦门市呼吸中心有一个不断开拓进取的专业技术团队,一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全科医护人员不断将“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更加精湛的医术、更加精心细致的医疗护理工作中,去实现呼吸中心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人生追求。呼吸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在踏踏实实做好医、教、研工作的同时,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58岁的吴海秀来自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2013年夏天,她的气管在接受肿瘤放疗后,因疤痕挛缩得只剩一条缝,才3mm宽。整夜都没法睡觉,只能坐着喘气,丈夫王先生要整晚给她不停地拍背,否则,她可能随时被一口痰给活活憋死。一到冬天,吴海秀经常一天就会被痰卡住好几次。这时,她只能拼命摇头,晃动痰,让气管能空出条缝通点气。

  她的家庭困难,为了给她治病,家里四处借债。柯明耀听说了她的困境,在他的呼吁与帮助下,厦门好心人与市红十字会共捐助她5千元,厂家免费提供了支架,吴海秀顺利接受气管放置支架手术,能大口呼吸了。

  2014年9月,柯明耀还带领全科人员开通全省首个气道梗阻“绿色通道”, 让更多气道梗阻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抢救。在这条绿色通道,患者不需要电话联系,直接到达第二医院急诊室后, 由急诊医生立即通知市呼吸中心值班医生接诊病人,中心实行24小时接诊,及时给予必要的处理,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抢救,用爱心和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开通生命的绿色通道。仅今年春节,全科医务工作者放弃节假日休息,连续为十余名气道狭窄的患者打通气道,挽救他们的生命。

  为了最大程度控制癌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呼吸中心肿瘤科专门成立癌痛病房,常态化进行宣教活动。护士长吴美女带领护士定期召开病人、家属座谈会,制作宣教小卡片、健康教育手册等供病人查阅,提高病人对止痛药物的正确认识。科室护士还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基层到癌痛患者家里做家访,探访患者癌痛控制情况,指导家属做好日常家庭护理,将对癌痛患者的关怀从病房延深至社区。

  3

  工作量不断增加

  爱岗敬业始终如一

  经过十余年的沉淀,厦门市呼吸中心以其过硬的支气管镜介入诊疗技术及肺部肿瘤诊疗水平闻名八闽,省内外许多气道狭窄、复杂气道病变、气道瘘、晚期肿瘤等重症患者不远万里慕名前来求医。

  目前呼吸中心住院病房的床位数已扩增至三层楼近200张,可病房床位仍然严重不够,只得常年加床。呼吸中心外地患者多,重病患者多,家属陪护多,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更是“家常便饭”,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医生工作量和护理难度。虽然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呼吸中心仍坚持实行对危重、介入诊疗患者采取全程陪护的工作模式。中心的医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随叫随到,不计得失,遇重大抢救全员上阵,没有一人推托。

  赵年贵副主任医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甚至在脚部骨折的情况下,没有耽误一个班次,没有请过一天假。打完石膏后,立即拄着拐杖继续查房,病人陈老伯见此情景心存感激并心疼地说:“小伙子,要注意休息呀!你年纪轻轻,对病人、对工作这么有责任心,真了不起,真是呼吸中心的福气,更是我们病人的福音。”急诊科一通电话,急诊抢救气道梗阻病人,请医生会诊。赵年贵医生立即拄着拐杖赶去急诊参加抢救。为了不耽误工作,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治疗,他拄着拐杖三个月不曾离开医院一步,一心只为患者的康复。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作为一名医护人员,需要做的不仅要有像愚公移山一样的精神,还要有拔掉患者心中荆棘的勇气,还人们一个自由呼吸的人生。市呼吸中心在为患者提供一流的临床诊疗技术的同时,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和谐。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最新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
0.6605s